■刘卫平
夏末秋初正是葡萄成熟之时,因此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葡萄尝新迎秋的习俗。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迎秋时称赞:“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足见他对葡萄的喜爱。宋代张镃也作《鹧鸪天·咏二色葡萄》云:“阴阴一架绀云凉,袅袅千丝翠蔓长。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相并熟,试新尝。”可见葡萄迎秋习俗的历史悠久。
葡萄纹作为一种纹饰早在汉代时就已出现,至唐代以后开始广泛流行,其中唐代铜镜是唐朝时期葡萄纹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并形成了一种葡萄和中国瑞兽结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装饰纹样的瑞兽葡萄纹。至此以后,葡萄纹成为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无论在书画、瓷器或工艺艺术品上皆十分常见,后世历代多有沿用。
葡萄纹之所以备受欢迎,源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它因果实凝聚在一起,并且每粒果肉里都有不少籽,代表多子多福,寓意人丁兴旺,还寓意生活幸福美满。一株葡萄能结出好多的葡萄果实,给人送葡萄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葡萄还因其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因此是富贵长寿的象征。
这件明代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胎体厚重,敞口,平折沿,口镶宽边,附三股绳纹式立耳,扁圆腹,器腹双层,底凸出三乳足,沿口及三足均以鎏金为饰,璀璨闪耀。器形是模仿商周炊粥、盛粥之器鬲的形制。器内镀金,口沿面刻转枝叶片边刻卷须,沿上落“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楷书款。器表浅蓝地,颈饰五彩云头纹一周,腹部用掐丝工艺,以红、绿、紫彩绘葡萄纹,三五成串悬于枝叶间相簇相生,枝藤蔓蔓,叶宽而厚,茎脉分明,自肩部蜿蜒向下,随炉身线条婉转起伏,呈现繁复华丽之美,三足间的炉底另饰以菊花和叶片。整器造型精巧别致,珐琅色彩典雅,柔润透亮,有矿物质般的晶莹感。
掐丝珐琅工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巅峰,以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此炉无论从造型、纹饰、釉料及掐丝工艺来看都极具时代特征,颇具明代宫廷雅致隽永风貌,极为难得。
“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秋至天凉葡萄尝,一尊小炉满院香,古人度秋总是诗意馥郁,让今人羡慕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