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洪云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懊悔……”,这句歌词唱出了我这名八旬老兵的心声。时光荏苒,今年距离我从军已经过去60年。部队有句话说得好:“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当兵的经历,是我一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假如有来生,我还要当兵!
军队熔炉千锤百炼
1940年9月8日,我出生在衡山县长江乡温家冲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庭贫苦,父母两度把我送养,尔后又不忍骨肉分离,最终又把我接回了家。解放前夕,本就贫苦的我家遭遇土匪抢劫,被迫搬迁到湘江对面的石湾镇,租了谭姓人家的两间住房栖身。
1949年10月,家乡解放,共产党领导穷人翻了身。土改时,我家分到了6间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我这个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书可读。1954年,一支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的部队在石湾驻训,一个班的战士在我家住了一周时间,我经常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萌发了长大一定要当解放军的念头。
1963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我已经在粮食局上班。听到征兵的消息,我立即赶去报名。经过体检、政审,我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妈妈哽咽着对我说:“孩子,到部队一定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干出名堂来……”
1963年8月21日,我登上了开往重庆的闷罐车。到达揭台子训练基地后,我被分配到新兵一连三排,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三大条令、队列、射击、战术……新训结束时,我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并受到连队嘉奖。1963年11月10日,我成为总后勤部工程二○三团一营一连的一名战士。
“工程兵天下有美名,好男儿个个钢铁硬”,我所在的团是工程兵部队,主要任务就是打山洞、修公路。刚到部队,我的思想波动很大,怕苦、怕累、不适应艰苦的部队生活。团政委、连指导员同我推心置腹谈心,在领导的教育帮助和雷锋精神感召下,我牢固树立了“以艰苦为荣、以工程兵为荣、以备战备荒为荣”的思想,以雷锋为榜样,事事都冲在最前面。一次施工中,我一个人推了27车石头;射击考核中,我用10发子弹打出了98环的佳绩;除了完成好工作任务,我还积极学雷锋,搞卫生、为战友洗衣服……
1964年9月15日,指导员通知我做好去北京的准备。原来,作为团里的“学雷锋标兵”,我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0月1日,我在观礼台上亲眼见到了毛主席。更令人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10月5日下午,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我们军队观礼团代表。近距离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我激动不已,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使劲鼓掌把手掌都拍肿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报答党的恩情、领袖的关怀。
回到部队后,我被任命为五班班长。生性好强的我决心要让五班成为全连乃至全团的标兵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五班被团里树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班”,荣立集体三等功,班里13人中有8人入党、5人入团。1965年4月18日,经组织批准,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高兴极了,决心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绝不辜负党的信任和期望。1965年5月,我作为“五好战士”代表来到北京,再次幸福地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6年,担任班长一年多后,因为政治表现优秀、工作成绩突出,我被任命为连副指导员,从班长越过排长破格提拔为副连级干部。我决心协助好连队主官工作,不辜负组织的培养。
1966年,我调任三营十三连指导员,团里要求我将这个落后连队带成“四好连队”。我和全连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经常同战士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经过全连干部战士一年多的共同努力,1968年,十三连跨入“四好连队”行列。1968年11月,我作为“四好连队”主官代表,赴京第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五年时间里,三度受到毛主席接见,可谓我人生中的莫大荣光。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1974年8月,时任营副教导员的我作为优秀政工干部,被抽调到天津参加总后勤部天津运输工程学校(后更名为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的筹建工作,离开战斗了11年的团队,从深山荒野走进繁华的大城市。
当时,学校正在开展筹建工作,办公大楼、教学楼、学员宿舍楼建设如火如荼……我被分配在筹建办公处担任运输队长。一年多时间里,我每天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了,波及天津。我奉命带领一个区队赶往天津宁河县抢险救灾。28天时间里,我们风餐露宿,全力以赴投入抢险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归建。
1978年3月,我被任命为三大队十队教导员,班子团结一心,被评为全校先进单位。1981年6月,我受命担任二大队五队教导员,经过努力工作,学员队被校政治部评为“双先集体标兵”。1983年,我被任命为二大队副政委,始终敬业奉献,深受学校领导和师生好评。
市场经济勇立潮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7年5月,我告别工作了13年的军校,光荣转业。“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作风不能丢!”我暗暗地对自己说。
我被分配到衡阳市委市政府第一招待所任党支部副书记。第一招待所当时正在改扩建,我到任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去火车站搬运物资设备。为了节约开支,有过运输队长经历的我没有请临时装卸工,而是带领职工自己动手,将价值80万美元的设备安全搬回。这项工作也让我在员工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之后,我穿上解放鞋、旧军装,和员工一起奋战,创造了三天拆掉一栋旧楼的记录。
第一招待所成功创建二星级宾馆后更名为雁城宾馆。1993年,我被任命为雁城宾馆总经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决定把三栋重新装修,对服务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要求思想“敬业”、管理“创新”、服务“优质”。水到渠成,客房供不应求,服务水平提升,三栋相继获得全市、全省、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及中央文明办“十年成就奖”,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会前各部门拉歌、会中保持绝对安静、会后有序退场、不许迟到早退……”为了管理好星级酒店,我和班子成员商定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方式,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印发员工手册,雁城宾馆的管理严格在全市有名。“报酬不能少、生病有探望、生日有祝福、困难有人管……”虽然对员工要求严格,但雁城宾馆绝不亏待员工,致力于给员工创造一种安全感、舒适感。我们突出勤俭节约的养成教育,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活动,使“节约就是利润”的观念深深根植于宾馆全体干部员工心中。通过多年努力,雁城宾馆形成了“团结拼搏、文明友爱、求实图强、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随着形势的发展,创建四星级宾馆成为宾馆干部职工的共识。我们跑贷款、对外招商引资,与广州兴业实业公司携手合作,建成了30000平方米的大楼。建设收尾时资金出现一些缺口,我们发动干部员工共同集资200多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担任总经理的13年间,我和班子成员商定:团结务实是关键、不管啥事按规矩办、成员之间只补台不拆台,共同把“雁宾”这艘大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正因为有一个团结进取的班子,“雁宾”才能从二星级跃进到四星级、经营效益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优秀领导班子。
2004年11月,“超期服役”四年多的我经组织批准退休。回望18年的“雁宾”奋斗之路,24年军旅生活的磨砺功莫大焉,磨练筋骨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赋予了我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品格。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同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建成了湘南地区第一家四星级宾馆,赢得社会各界“阳光工程、形象工程、文明工程”的高度评价,雁城宾馆多次被评为全市、全省、全国“最佳星级宾馆”。
生命里有过当兵的历史,是我一辈子的荣耀和自豪。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做一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