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金灿 通讯员 秦叶青
6月28日,在“新时代衡阳好少年”的颁奖典礼上,一对双胞胎披着红色绶带,手捧获奖证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他们刚刚从衡阳市铁一中学高中毕业,哥哥叫吴俊豪,弟弟叫吴俊杰。这对品学兼优的“寒门”双胞胎今年高考分别以576分、641分实现人生逆袭。
他们的励志故事传遍了千万家,感动了无数人……
一对苦水中泡大的孩子
走过曲曲折折的几条巷子,记者在珠晖区老冶金厂区里一幢被高楼包围的矮旧房子里,见到了正在家里商量填报志愿的两兄弟。青春阳光,热情大方,这是他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两兄弟的奶奶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已住了20多年了,房子租金每月150元。
他们的老家在衡南县花桥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爷爷51岁那年因患淋巴癌到衡阳治疗,一家人就一直租住在这里。为给爷爷治病,家里欠了不少债。他们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没文化,生活能力不强。搭帮党的好政策,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和亲朋的帮衬下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两兄弟的父母现在在一个亲戚的小厂里做清洁工,每人每月工资1000多元,基本上够两个人在外生活。
两兄弟出生时都只有1公斤多重,见到的人都说养不活,劝家人放弃。但爷爷奶奶坚决不同意,便将他们带回租住屋抚养。
奶奶告诉记者,两个孩子真的是在苦水中泡大的。父母生下他们就外出谋生,奶奶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生活,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两兄弟身体瘦弱,奶奶带着他们非常小心。由于条件有限,平时全靠米汤喂养。白天奶奶一手一个抱着他们到处转悠,晚上一边一个带着他们睡觉,由于身体不好,再加上营养跟不上,晚上两兄弟经常哭闹,奶奶转身哄一个睡着后,再转身哄另一个入睡。时间长了,奶奶屁股上都磨出了两个盅子大的褥疮……
两兄弟100天时,伯父送来了两桶奶粉,奶粉的作用立竿见影,“那段时间看到他们一天天蹿着长。”奶奶说。可家里实在困难,根本买不起奶粉,这也是两兄弟从小到大吃到的唯一两桶奶粉。
后来,一位好心人看到两位老人抚养两个孩子不易,他得知有个外国人想领养一个孩子,便从中牵线搭桥。这个外国人见了两个孩子,非常喜欢,表示想领养弟弟吴俊杰,并愿意出10万元资助这个苦难的家庭。两位老人曾经也有过妥协的想法,但当领养人来抱小孩的时候,两位老人老泪纵横,紧紧地抱住孩子,说啥也不愿意,再苦再难,他们也要将孩子培养成人。
在爷爷和奶奶的精心呵护下,他们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一天天长大……
勤奋励志实现人生逆袭
吴俊豪和吴俊杰从小就非常懂事,每天放学回到家,便会各自搬起小板凳,坐在房前的小坪上做作业。做完作业后,便会帮奶奶洗碗、扫地……亲朋和邻里对这两兄弟都称赞有加。
“姑姑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也是我们全家的支柱。”两兄弟说,姑姑经常教育他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都要靠自己。”姑姑在长沙参加工作后,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他们,并鼓励两兄弟要自信、自立、自强,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学习上,他们非常刻苦,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衡阳市三中初中毕业时,两兄弟中考分别考取了858分、875分。尽管这个成绩没有上当年市铁一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他们凭借我市“定向招生”的好政策进入了市铁一中学。
市铁一中学的领导得知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全免了他们的上学费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由于两兄弟都特别自尊、自爱,学校领导和老师便借姑姑之名经常购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送给他们的爷爷奶奶,通过各种途径暗地里帮助他们。
班主任彭燕平告诉记者,这两个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觉、刻苦,肯动脑筋。三年高中,他们进步非常快,学习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吴俊杰说:“学习关键是要自觉、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探寻,将学习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彭老师对两个孩子真的像亲妈妈一样。”他们的奶奶和堂姐都这样说。说起彭老师的关爱,吴俊杰说着说着便哽咽流泪了。高三有一次联考他考砸了,成绩很不理想。彭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私下找他到外面散步谈心,分析这次考砸的原因,开导他放下思想包袱,要相信自己,鼓励他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在今年的高考中,兄弟俩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人生逆袭。
志向远大要当有用之材
问起两兄弟将来的打算,他们各有各的目标,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培育家国情怀是我们学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家国情怀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吴俊豪说。学校在学生大会上和班会活动及课堂中都特别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家国情怀,要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为家为国为未来。
说起专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两兄弟各有侧重。吴俊杰喜欢自动化,他心中理想的大学是华中科技大学,他希望自己在自动化领域大展身手。吴俊豪则独钟医学,他说,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好,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提供健康保障,也为广大病人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他们的励志故事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千家万户,有许多好心人要资助他们,都被他们和姑姑婉言拒绝了。姑姑告诉记者,这个家一直以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这份温暖在全家人的心目中已刻骨铭心。他们不愿意再给国家和社会增加负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精彩的人生。
为了筹集学费,他们考完后第二天就去市内找企业打暑假工,但由于他们对招工不熟悉,暂时未能如愿。“我们打暑假工一是为了赚学费,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锻炼自己。”在这里,记者呼吁,如果市内有哪家企业需要暑假工,请与记者联系(13974755504)。
两兄弟告诉记者,他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让饱经风霜的爸爸妈妈和辛苦一辈子的爷爷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并干出一番事业,回报社会,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