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23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娭毑家的

  ■谭安宇

  首先释题,娭毑乃吾老家长沙祖母之谓也。老人家生于1903年农历十月十九,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光绪手里”的,逝于1989年1月27日。其将近86年的漫长人生有些一言难尽,以致她“走”后34年间,我一直为如何写她颇费踌躇。

  她虽然是清朝末年生人,却有一个不算很俗的名字——彭桂英,出生于深秋嘛,而不是有姓无名的谭彭氏。长得什么样子?反正有位邻居初见她中年时的黑白照片如此反应:“哎呦,你家娭毑年轻时候肯定……”,接着就是“啧啧”两声。娭毑祖祖辈辈世居水陆洲,现在一般称作橘子洲头。她愿意嫁给我爷爷(按我老家习惯则称嗲嗲),一个从茶陵“北漂”到长沙的穷小子,主要是想脱离水陆洲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要知道,当时的水陆洲与现在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橘子洲头可是有天壤之别。

  她嫁入谭家不到30年就守寡,且一守就是40多年。前20多年,她是怎样操持一个有八个子女之庞大家庭的家务,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详细情况已不可考。1950年代初,她随考上铁路的父亲一起来衡阳定居,同时还把两个最小的子女——我的满姑和满叔带了过来。从此,她便成了街坊邻居口中的“谭娭毑”。“谭娭毑”与“谭娭毑家的”,不久之后就具有了“品牌效应”。一些家庭内部闹矛盾了,找谭娭毑评理去;一些家庭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家长往往这样训斥:“怎么不学谭娭毑家孩子的样?”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老谭家在娭毑掌控下为人正派,家风颇佳。

  娭毑“抓家风建设”很有一套,同时也把勤俭持家“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关于兴由节俭败由奢的故事,我听她说过多次。大意是,一户人家嫁女,一个看热闹的乞丐看着极奢侈的陪嫁,幽幽地说了一句:“阔气是阔气,只是比当年我老婆的陪嫁少了一把嗑瓜子的金锤子。”那户人家听后,立马撤回了一半陪嫁。她是这样从故事中吸取教训的:掉地下的每一粒米饭,都要捡起,吹一口上面粘的灰尘,然后吃掉;家里直到我姐姐上学了才开始用电灯。这些举动对我的潜移默化非常深远,以致现在我还被某些人视为悭吝人。她教训不听话儿孙的方式也是严酷的,信奉“三句好话顶不得一棒棒”,喜欢用竹扫把打人,并称是“请”人吃“笋子炒肉”!但有次我因顶撞父亲被“请”吃“笋子炒肉”后,她又对我宽慰有加,并开导我对长辈要“驯”。她还很会“察言观色”,只要嘴馋的孙辈瞄一眼放零食的地方,或者最多还咽咽口水,她便能心领神会,很快拿出零食让你一饱口福。这时候,她简直就像是学过心理学的样子 。

  其实娭毑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她却是我这个早慧孩童(娭毑说我三岁左右就能拿粉笔在地上写不少字)多方面的启蒙老师。“病从口入” “寒从脚起”是她教给我的生活常识,至今对我仍有保健意义。我这个没有一天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现在熟悉不少农谚,也得益于娭毑的传授,什么“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天发黄,雨澹澹”等等,她张口就来。更令人称奇的是,娭毑没上过一天学,却能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中很多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她诲人不倦的“劝学篇”,“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则是她帮助我建立起的价值观。但娭毑也是很不讲科学的。我们几个孙辈年幼时如果生病了,她总是不让去正规医院诊治,而是统统当“疳积”医,迷信民间偏方秘方,好几次都差点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也许是贫苦出身使然,娭毑深具居安思危意识。尽管我们的家境还算过得去,但家里总是用大缸囤米,大桶囤油,按她的习惯用语就是“陈陈压陈陈”。这一习惯也“遗传”到了我身上,家里囤米的大缸直到前年第二次搬家时才送给了一位也很“小气”的邻居。

  娭毑还与洪水顽强抗争了大半辈子。年幼时在长沙水陆洲自不待言。1970年代,已年逾古稀的她,没想到又与洪水狭路相逢。当时,紧邻我家建起了一栋新楼房,破坏了我家原有的排水管道。每逢暴雨,家里就有被淹之虞。而娭毑总是颤颤巍巍地迈开一双小脚“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竭尽全力用脸盆、水桶等容器和我们一起排水。在严防死守的间隙,她还轻松地说过一个洪水“帮”她洗刷冤屈的故事。那还是她即将出嫁之时的事。一个邻居的一对金耳环不见了,怀疑是她偷了去做嫁妆,便成天在她身边指桑骂槐,但娭毑始终不动声色,直到洪水将耳环从犄角旮旯里冲出来。真相大白之际,娭毑才狠狠地回敬了那个邻居一顿。由此观之,娭毑还是蛮“厉害”的。但她也有“软弱”的一面,我家住平房的时候,家门口种有一棵葡萄树,每年挂果的时候,脾气不太好的父亲总要与偷摘葡萄的人发生一两次口角。为息事宁人,娭毑竟用开水把葡萄树烫死了。她说服父亲的理由是:你与人争吵怄气是小事,那些不自觉的人爬葡萄架摘葡萄,如果摔坏了可是大事。瞧,她还挺为小偷着想!

  娭毑虽然没有一点文化,但口中居然时不时能冒出一些“金句”——“退水不怕瓢泼雨,涨水不怕火烧天”“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诸如此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 ,短短十个字,虽然与“帮人帮到底”的绝对性在理念上似乎有所抵牾,但我经过一次“亲测”后,觉得这句话确实蕴含了欲壑难填、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的辩证色彩和人生况味。娭毑此时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一位哲人!

  娭毑在世时,她的生日是家族中最盛大的节日。毋庸讳言,在早年,这也是容易触发一个尚未分家的大家族中各种矛盾的时刻。然而,无论亲戚间闹到什么程度,只要他们意识到破坏了“节日”气氛,便会立马一起向不怒自威的娭毑道歉,有时甚至还跪地磕头!哦,我们每一个大家族乃至整个民族之所以和谐融洽、生生不息,不正是靠这种人格力量维系的吗?

  娭毑“走”后,再也没有一种凝聚力能让我们这个大家族欢聚一堂了。

  娭毑出殡那天,尽管恰逢农历小年,但在灵堂到墓地近两公里的路边,沿途每家每户都设置了路祭,要知道,他们与娭毑可都是素不相识的啊!因为娭毑并没有埋在已不复存在的谭家祖山,而是葬在她的亲家——我三伯母娘家所在地的一块土地里。这算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吗?面对此情此景,霎那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崇高的情感激荡在心头,一股虔诚的力量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屈下双膝,向路祭的乡亲们,同时也向我一言难尽的,但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娭毑,拜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楼顶放烟花的人(组诗)
谭娭毑家的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谭娭毑家的 2023-03-23 2 2023年03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