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五后新农人』:
五万亩高粱订单,助农户『种』出致富希望
红红的高粱“笑”弯了腰。
查验高粱品质。
旱地、荒地种植高粱,助力农户增收。
陆林源(右)展示高粱穗。
颗粒饱满的高粱。

  ■刘振元

  连续几日的奔波忙碌,胡斌看起来有些许疲惫。作为衡阳市中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田农业”)合伙人,胡斌年初立下“军令状”,承诺今年发展2万亩订单高粱。前后忙碌了一个多月,目前只签下1.3万亩种植面积,还有35%的种植缺口。想到马上就要进入高粱春播时节,这位“85后新农人”眉头紧锁,内心有些焦虑不安。

  压力来自于中田农业与贵州省仁怀市多家酒厂签订了5万亩的高粱种植订单。去年播种期受雨水持续异常偏多影响,加之高粱种植经验不足、种植面积不够,高粱产量远不能满足酒厂需求;今年,汲取教训的胡斌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短期内仍找不到这么多地来满足订单需求。

  “去年我天天往乡下跑,才完成1万多亩订单高粱,今年任务翻了一倍,压力确实有点大。”胡斌介绍,该公司引进种植的高粱品种叫“红缨子”,是酿酒的优质原料,具有抗病、耐旱、效益高等优点,适合种在农村旱地、荒地里。受公司人员限制,要想在短时间内走遍乡镇,完成高粱订单任务并非易事。

  与胡斌一样,另一位年轻的合伙人陆林源也面临同样的烦扰。按照公司任务,陆林源还需完成8000亩订单高粱种植面积。他直言:“由于公司去年才引进‘订单农业’,尽管种植效益不错,但对于新鲜事物,许多农民持怀疑态度,积极性仍在培育阶段。”

  2021年,在外打拼的胡斌和陆林源返乡加入中田农业,摸爬滚打两年后,如今谈起农业,尤其是种植高粱,他俩颇有心得:种植高粱最怕碰到极端天气,播种期如果持续下雨,机器就无法作业;抽穗期如果持续干旱,就会影响高粱壮籽,造成严重减产……

  “今年我们会汲取去年的教训,提前做足准备,做好排水系统,尽量抢在春播时间段播种,用机械精播,确保稳产高产。”胡斌介绍,目前该公司与农户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公司进行土地流转,并承包种植;二是农民自己种植高粱,由提供高粱种子及技术指导,高粱成熟后,按市场价提供机械收割服务,并兜底收购,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在胡斌看来,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订单高粱模式能有效破解衡阳旱地、荒地闲置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胡斌算了一笔细账:往年公司红缨子高粱平均亩产值将近1500元,产值与水稻差不多,但投入更少;去年高粱兜底收购价每公斤5元左右,有效保障了农户收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进入“三农”领域深耕,一批批“新农人”让农民这一传统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胡斌呼吁更多有识之士进入农业领域,用心用情合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如果家里有旱地、荒地流转,或者想自己种植高粱,可致电18073432729,公司将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对接。”胡斌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五万亩高粱订单,助农户『种』出致富希望
衡阳晚报版面五A05五万亩高粱订单,助农户『种』出致富希望 2023-03-13 2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