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
近日,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8年考研均失败的经历。她从2015年第一次以应届生身份考研,一路奋战到现在30岁,仍未“上岸”。在她晒出的图片里,为考研所做的笔记铺满了整个地板,字迹工整,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虽然分享的文案略显情绪低沉,但也不难看出其释然后准备重新出发的积极一面。
考研8次未“上岸”,对人的精神损耗可以想见。在这个比较注重“及时的有获得感的反馈”的时代,可见其煎熬与不容易。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自己能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都值得尊重与理解。而局外人虽然可以提建议,但如果是冷嘲热讽,还是免了吧。
只不过,多次考研不能“上岸”,对个人来说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思路?俗话说,穷则思变。这里的穷,不妨理解为“一条直道走不通”,那就求变。考研,目的无非是提高能力、追求更大的成功。学术上的成功,与社会上的成功,有殊途同归之义。在社会上,比如职业上做出成就,能力肯定能提升,说不定还能促进考研。其实完全可以从其它领域的成功,通向考研的成功。总之,换一个思路,先专注做好本职工作;或者换一个专业、学校试试,没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考研失败多次,其奋斗精神更多还是应该肯定与鼓励。笔者看来,“死磕”是励志,但有时转个身或许能豁然开朗、找到新的出路。尊重并祝福,因为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成功”的故事上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