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2022年12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后,衡阳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召开紧急调度会,该站党委书记唐先绪严肃而郑重地向在场的血站各相关工作分管负责人、各科室主任安排工作,预判形势。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无偿献血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整整一个多月,采血科星夜不停奔波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大中专院校,穿梭在全市各个乡镇农村,采集到来之不易的血液后,发血、检验、成分等科室马不停蹄开始工作,血液检测、血液成分制备、血液制品入库和分发,一环紧扣一环,实现采血不停歇、制血“不打烊”、临床供应不间断,让医疗的“血脉”畅通无阻,让临床用血病人的“生命之河”长流不息,保持了血站自成立以来,我市从未出现一例因缺血而导致病人死亡的记录。
在科学研判、提早谋划下,市中心血站全面开展新冠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抗体效价检测,截至1月12日,共为临床提供了新冠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10余万毫升,挽救了百余名危重症病人的生命。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心血站,探寻血站工作人员背后鲜为人知但又充满城市温度的故事。
勇于担当,奋力推进保供血工作
2022年12月,衡阳迎来了奥密克戎感染高峰和危重症高峰冲击,献血人数骤减,用血人数陡增,这一增一减之间的差异,就是一道横亘在每一个血站人面前的天堑难关。
“全站上下要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把保供血工作放在第一位。”寒夜里,市中心血站9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唐先绪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血站上下再次吹响集结号。
市中心血站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科学研判本地区血液供应保障形势,制定采血供应策略,提前谋划,狠抓落实。唐先绪一边积极向市政府、市卫健委汇报,与全市各大中专院校沟通协调,一边通过媒体发出倡议书,宣传“阳康”后的献血知识,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电话精准招募工作。
在得知高校提前放假的消息后,唐先绪带领分管领导邱奕、献血办主任谢慧、献血服务科主任欧青梅、机采科主任刘旎及全站3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高校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精准宣传招募。他们无惧冰冷的寒风,每天随便凑合吃一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才能到家。
“在当时那个艰难的时期,每一个愿意献血的志愿者都是很可贵的,想想病床上还有等血救命的病人,我们这些付出,真的不算什么!”唐先绪表示,“别说起早贪黑,就算日夜驻扎,我们也会坚持的。”
日夜兼程,汇聚合力采集“生命之源”
2023年1月14日,是南方农历小年的前一天,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对一”打电话发动志愿者献血,对有献血意愿的志愿者采取预约上门献血的方式进行采集。第二天,正是万家团聚之时,早上6点半,当城市还在酣睡之时,血站献血服务科、祁东分站、耒阳分站及常宁采血点的负责人分别带领科室工作人员,冒着严寒跟着采血车到乡镇采血。其中,献血服务科主任欧青梅有好几通电话都遭到了拒绝,但欧青梅却说:“献血招募堪比大海捞针!我们倒是不怕被拒绝,只是怕采不到血。”
下午3点左右,采血部门工作人员才吃上午饭,他们一整天来回奔波于全市各大大小小的乡镇,虽然“收获”欠佳,但是她们没有放弃。饭后,他们决定辗转至周边的其他村落继续采血,截至晚上7点半,在走遍周边村镇之后,他们一共采集了30余袋血。
血液无法合成、替代,临床供血一旦停滞,就预示着临床上需要血液救治的生命即将停止。在艰难时期,市中心血站全站实行单位人员闭环管理,两点一线,24小时坚守,尽量做到“晚阳”“不阳”,各分管负责人以及各科室主任带头下沉采血一线,以“站领导+科室(科主任)+采血车+采血区域”的模式,分片划区,下到不同的乡镇开展采血工作,每辆采血车不完成当天20袋血的任务,绝不返程。
寒风中,他们一忙就是一整天,顾不上喝水,顾不上吃饭,甚至顾不上上厕所。采血科分管领导邱奕身体不适仍咬牙坚持,回到家时发现自己已发烧;欧青梅因在现场招募时用嗓过度,导致喉咙受损,第二天已说不出话;还有采血科30名一线采血护士,天还没亮她们就要赶往采血地点,天黑了还没回家,顾不上和家人吃一顿饭,每天都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可以了解一下无偿献血吗?”“献血既能救人又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话语……
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艰难时期,巨大的用血压力将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但他们仍无怨无悔,用奉献将生命的两个端点紧密相连,成功用热血托起生命和希望。
坚守岗位,畅通“红色生命线”
回想今年1月的经历,检验科副主任、检验技师王晓梅用一个词精练概括:不分昼夜。她说:“那段时间我们增加了排班,只要血一回站里,我们立马开始检测实验,就是为了加快进度,让合格的血液尽快发往临床。”
走进检验科实验室,只见一台台高端检验仪器整齐摆放,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检测设备、全自动血型检测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可以在检测过程中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王晓梅说。
如果说实验室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那么王晓梅和同事们便是隐形战士,每天都在与各种病毒厮杀,用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死守严防,不放过任何一份不合格的报告,不漏掉每一份异常标本,确保每一袋血液都能安全输注在病人身上。
全员坚守岗位,无轮休连续工作,夜班、加班,无怨无悔。王晓梅以科室为家,每天投入紧张的工作,完全顾不上女儿,交由其母亲照顾,回家时孩子抱着王晓梅就哭;副主任郭建波刚刚“转阴”,立马返回岗位;检验科主任段荣主动把休息的机会让给别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惯了中午12点半开始实验的生物钟,也习惯了凌晨2点半的拆分报告单;他们拼接办公室的硬板凳作为午休地点,泡面、外卖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觉得苦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晓梅回答得干脆利索:“又苦又累,但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下去!看见检验报告上‘合格’二字,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在检验科,每一管血液标本都承载了患者生命延续的希望和无偿献血者沉甸甸的嘱托,在这里,王晓梅和同事们用坚守和细致,筑起了血液通往临床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保障供应,筑牢用血安全“螺丝钉”
如果说采血科是血液的搬运工,那么成分科就是血液的加工厂。在这里,血液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工序变成血液制品,挽救患者的生命。每天,当采血车抵达血站时,成分科的刘莉和同事们早已提前把离心机预温,在完成血液交接后,便立即投入到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中。
目前,市中心血站提供给临床的成分血有去白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多种血液成分。然而,这些成分血得来实属不易,制备过程少则五六道工序,多则十几道工序。
“血液在冰箱内取出后,先进行过滤,将白细胞过滤掉,然后将血袋放入离心机,通过离心机将红细胞和血浆分离开,在这期间还需要热合焊接、装罐、配平,以及准备好病毒灭活耗材。”成分科主任谢慧介绍道。
“我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操作技能,而且还非常消耗体力。一旦遇上团体采血,我们一天需要分离300—400袋血,手上操作达到近万次,每一项过程都需要工作人员过硬的体力支撑。”谢慧如是说。
“当天采集当天完成制备储存,是我们的工作准则。春节前后,受采血形势以及雨雪天气影响,血液运送来得比较迟,大家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为确保临床用血及时供应,年前的那段时间里,谢慧和其他成分科职工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双眼因经常熬夜而布满血丝。她们是临床用血安全供应的“螺丝钉”,肩负着临床用血的制备工作。
24小时的坚守,准时送达生命之血
1月20日晚上9时左右,采血车陆续返回,一袋袋血液交接到发血科工作人员左思嘉手中。
“血采回来之后,我们要逐一对所有的血进行清点、贴签、分类入库。”左思嘉介绍。临床服务科是血液采集后进入血站的第一个环节,每天采集回来的血液要先入待检库再发往成分科进行成分分离,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入库储存。
在左思嘉和记者介绍之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左思嘉迅速跑到窗口接起电话:“8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0袋新鲜冰冻血浆……”记录信息、通知送血司机、血浆扫码出库,核对信息,一切有条不紊,对左思嘉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
作为担负着衡阳市各个县(市)区100多家临床医疗机构用血供血工作的血液储存、发放的窗口,感染高峰期间,各个医院深夜打来的用血需求电话总是接二连三。
一通通来自用血医院的用血申请电话,就像一道道“军令”。为了能让病人第一时间用上血,发血科24小时不休。“不论多晚,只要有病人需要,我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及时送达。”
在左思嘉放下电话后,送血司机周春茂一手提血液运送箱,一手拿着出库单,立即与左思嘉核对血液出发到医院。为了病人能及时用上救命血,周春茂常年都驻扎在科室,365天来回奔波在送血路上。
回望这个冬季,每位血站人都主动冲锋在前,竭尽全力奋斗在采供血一线,有人“阳”了依旧坚守岗位,有人“症状”缓解了马上到岗,有人家人全部“阳”了却舍弃小家……作为“白衣天使”中最特殊的一群,不管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平时,血站人都以满腔热忱,在血液与生命之间“穿针引线”,让生命之源筑造生命之城,唱响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让雁城大地充满了无限的温暖与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