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在《船到衡阳柳色深》中觅得归处
~~~
~~~——读刘林的《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有感
~~~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文学创作致敬刹那芳华
——在《船到衡阳柳色深》中觅得归处

  ■陈水清

  在一次朋友聚会间,我获得一本《船到衡阳柳色深》。回家后,我独坐一隅,泡上一壶清茶,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在意随景到、笔借目传的文章中,零星琐碎的往事如波光潋滟的湖水,刹那间流光四起,温暖着我的韶华,又化作一把钩子,引得我阵阵酸楚,以至于老花镜片上也泛起了一圈白白的雾霜。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吃过苦、受过磨练,且经得起考验的一辈人。那个时代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虽然家家都穷,但人人上进、斗志昂扬。三年自然灾害,地里庄稼都长不起来,普遍吃不饱,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在作家李慧星的散文《步云桥记事》中记叙着:“读书、当兵成了步云桥人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女人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上要侍奉公婆,下要抚养幼小,全家的柴米油盐都要从鸡屁股里一点点抠出来。”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人。我们黄盖湖区的人,虽然粮食比山区稍微好一些,但是手上的钱少得可怜,每家绝对拿不出5元现金。于是,我母亲把那点皱巴巴的纸币常年装在一个红布袋里,出门干活就绑在腰上。晚上睡觉,先四四方方地叠好,小心翼翼地抚平,再塞入枕头底下她才安心入睡。那时候,鸡蛋不是天天都有吃,书也不是人人都有读。我因为是满崽,就多次经历过母亲偷偷将荷包蛋埋入我的饭碗底,吃饭时不敢明目张胆,还生怕哥哥姐姐发现。我读高中时,有一次,哥哥担了100多斤自家地里种的菜瓜,走了5公里路,卖了4.5元钱,2.5元给我读书用,2元交给我妈妈买油盐。那时,每当我在母亲和哥哥平静的注视下接过钱时,我的内心是颤抖的、沉甸甸的,满满的感动冲上脑门,却又攥紧了衣角不敢表露出来。我想,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最内敛、真挚、含蓄的情感表达吧。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份恩情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是母亲的关爱、哥哥姐姐们的帮助和礼让,我才有机会,并无忧无虑地安心读书、参军。

  我一直为自己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感到无比自豪。尽管穷,内心却愉悦、精神很丰富。那时,天不亮我就背上帆布书包,提着二胡,同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员们一起,去田间地头或长江护堤工地,为在那里劳动的人们表演节目。尔后,又在月上柳梢头时,三五成群的结伴走上几十里泥泞小路回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如同树林驻足的麻雀,甚至高兴时,还对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吼上一首革命样板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肆意地笑、放声地唱,时至今日,我依然感恩这些只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成长经历。有些时候,我甚至感到惋惜,体会不到春耕、“双抢”、秋收的快乐。我们争着拖稻草、挑湖泥、送公粮,累了,大家就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喝口冷水,听大人们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现在的孩子也体会不到乡亲们铆足干劲挣工分,盼望年终生产队杀猪买肉的快乐;更体会不到背着菜、米、柴去上学的时光。食堂工友从不区分好米差米,都和在一起,分钵子蒸。开餐了,大家都拿出自己从家里事先带来的咸菜,你一口我一口,津津有味,其乐融融。毋庸置疑,当时的生活条件与现在相比确实艰苦些,但贫穷的日子并不单调,也不乏味。尽管那些人、那些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烟消云散。时光荏苒,故人已矣。生活却培养了我们这代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乡亲们的憨厚朴实、厚德仁义的品格,永远影响着我和我身边的人,使我深刻理解了毛泽东诗词中“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意义。

  可以说,时代总是造就着与它同频共振的那部分人,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热血的年轻人勇敢追梦。在书中,我又找到了他们的影子。例如:有祁东人在海南岛卖用席草编织的一次性拖鞋;有蔬菜科研所研究员旷碧峰加班加点地研究“大白菜规范化栽培技术”,为大白菜产量增产30%以上;有衡阳籍著名编剧刘和平先生将祁剧《甲申祭》推向全国;有紧跟县委重要决策、战略部署的年轻干部,根据新桥早市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引导村民将1800亩水田改种蔬菜瓜果近销衡邵、远销两广,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作出贡献;还有为家里还债、独自在广东开饭店的耒阳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各行各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反哺着家庭和故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其中。正如旷瑜炎先生在《南岳文定亭记》中写道:“在似水流年的岁月里,党和人民曾给予我一些光环,先进也好,模范也罢,这些在我脑海中都已飘然远去,烟消云散。唯有家乡让我魂牵梦萦,情不自禁。”这些至臻又干净的人哟,总是感念故乡的人与情馈赠的太多,所以才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写下那些曾经的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用文学创作致敬刹那芳华
船山书院在东洲岛的北端
人到中年的奋进
“段”章取“议”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用文学创作致敬刹那芳华 2023-02-14 2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