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见习记者 朱希龙
前段时间的新冠感染高峰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收治重症新冠患者为主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面临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勇挑重任,扛起了重症新冠患者救治的这面大旗,他们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患者体贴入微,对待生命敬畏爱重。
考虑到重症患者治疗过程的特殊性,为了尽可能医治更多的患者,重症医学科(包括亚重症医学科)约60名医护人员自动放弃正常的调休时间,为了患者安危自愿申请延长上班时长,他们秉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迎难而上,竭尽全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危急时刻“舍小康,保大康”
当新冠病毒“杀到”医护人员跟前的时候,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和护士表现出顽强的斗志。记者去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脸上普遍都洋溢着乐观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一股超然的坚毅气息。因为人手的紧缺,31岁的刘雅锋护士怀上二胎已经四个月了,但她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时候依旧坚持带病上班,有时候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全身酸痛,她也不会找机会休息一下。刘雅锋说:“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格外坚强,我也不能拖了后腿,我只有在肚子疼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妇产科躺一下。”最忙碌的时候,为了照顾患者,该科医护人员连自己治疗新冠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只有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才会抓紧时间给自己输液降温,或者注射一些止痛的药物让自己保持状态。
重症医学科的江科医生和她丈夫——心内科副主任于刚同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两人相继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家里的两个孩子和老人也陆续“阳”了,在了解父母和孩子的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两人选择24小时坚守医院,“舍小康,保大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将扛起群众生命健康防线放在了首要位置。
1月5日,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亚重症医学科,为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分担了不少的压力。连日来,他们没日没夜的付出在患者身上看到了收获,看到一个个重症患者转危为安,一个个开心地出院,医护人员积累多日的劳累顿时一扫而空。
2022年12月,医院紧急收治了一位80岁重症男性患者,到达医院时患者已经表现为呼吸衰竭,炎症反应重,情况万分危急。患者基础病情比一般患者要严重,有多年的糖尿病和冠心病,鉴于患者特殊的病情,重症医学科主任施昆梅、副主任申剑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实施精准救治,通过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血滤)等一系列抗新冠举措,仅仅几天时间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在治疗14天后患者转到了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正在逐步恢复中。
近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位60多岁的“大白肺”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无力,胸闷气促,来院的时候病灶几乎将患者肺部全部覆盖,已经感染数日,且已经错过了抗感染的最佳治疗时间,患者还患有多年的糖尿病,这给救治增添了很大的难度。申剑按照新冠诊疗指南为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随后对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救治:口服抗感染药物,加以激素治疗辅助,同时进行抗炎处理、呼吸机支持、营养支持。经过8天的抢救,患者“大白肺”情况明显好转,在第8天的时候顺利转出了ICU,在第10天的时候检测白肺已经吸收60%—70%,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统筹调配,科学防疫
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床位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即使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在短短15天内完成人员调配和培训、医药器材的到位,增建了亚重症医学科,新增的30个床位也还是不够用。为此,医院领导采取了“分级分层”的举措,将轻中型患者收治到其他一般病房,亚重、重症患者收治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让很多重症患者陆续康复出院。
如今,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几乎都“阳过”一遍,可他们丝毫不敢放松,作为新冠救治最后的防线守护者,医院竭尽所能救治患者。领导班子每日下沉医疗救治一线,机关工作人员也抽派充实到临床;急诊科、急救中心、保卫科确保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工会、人力资源管理科全力做好后勤保障。疫情当头,到了考验医院执行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时候,医院上下凝心聚力,保证了医院的防控工作及医疗救治工作井然有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