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防疫神器”成“忽悠神器”

  ■李英锋

  主动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净化消毒卡、蓝光消毒喷雾枪、次氯酸消毒片……最近在电商平台层出不穷的新冠病毒灭杀神器和消毒神器,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业内专家表示,所谓的“防疫神器”的有效性、安全性等还有待考证,不仅实际效果存疑,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健康问题,消费者应谨慎购买。

  随着各地感染潮的逐渐到来,人们不仅对相关药品的需求剧增,对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的需求也呈现井喷态势。不少商家为迎合消费者的防疫心理,大玩抗菌、抗病毒概念,把一些口罩、消毒产品宣传成包治各型新冠毒株的“防疫神器”,其中不乏虚假、夸大成分,不仅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向末端疫情防控施加了负面影响。

  真实、准确是广告营销的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也是商家的法律义务。一些商家宣传纳米银口罩、纳米铜口罩等防护口罩远超医用级别,能够主动杀灭新冠病毒,对任何毒株都适用,灭活新冠抑制率接近100%,但实际上,对这些产品的有效性还缺乏充分的研究和验证,商家的宣传缺乏科学翔实的数据支撑。有的商家还宣传抑菌卡、消毒卡是随身携带的“空气净化器”, 一片杀毒抑菌卡可防护一个月,抑菌率也接近100%。然而,根据专业人士的解释,杀毒卡中的二氧化氯主要在水溶液中发挥作用,并不是释放到空气中就能消毒。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使用所谓的“防疫神器”,不仅拦毒、消毒效果难以保证,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风险、安全风险。

  相关各方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防疫神器”一定要引以重视和警惕,谨防“防疫神器”成为“忽悠神器”。鉴于“防疫神器”多在网上销售,网络交易平台应担负起主体责任,对相关商家的经营资质以及商品质量、产品检验报告、合格证明、广告营销用语等进行严格把关,发现商家存有虚假夸大宣传或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类产品等行为,应及时采取下架商品、断开链接、封限账号等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强化对“防疫神器”的线上线下巡查,增加产品抽检批次,对商家的不实宣传、注水宣传行为进行治理,对存在问题的商家依法采取约谈、处罚、责令整改、曝光、失信惩戒等措施,倒逼商家增强自律意识,守住法律底线,规范营销行为。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信,多听听专业声音,增强对不良商家忽悠的辨识能力,科学选择和使用相关防护用品、消毒用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世 相 浅 见
谨防“防疫神器”成“忽悠神器”
“共享药品”传递暖心力量
年度字词触动时代脉搏
期待更多快递小哥拥有签约“家庭医生”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谨防“防疫神器”成“忽悠神器” 2022-12-27 2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