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五月五,挂艾叶、悬菖蒲、喝雄黄酒,这些经过代代相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习俗文化,流传至今。中国传统提倡用艾叶水给孩子洗澡,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防止蚊虫叮咬,还能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增强儿童免疫力。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艾叶应用的历史悠久,经历了由占卜、取火、医用、灸疗的转变。最早,艾叶是作为引火媒介出现的,《淮南万毕术》中描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把冰削成圆形,举向太阳,把艾叶放在后面影子里,则可生火,利用的是凸透镜折射聚光取火的原理,艾叶“冰台”的别称就是由此而来。艾叶还被用作祭祀,在殷商以前,艾叶常用做占卜工具,预测吉凶。
艾叶医用始载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便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五十二病方》中也有将艾叶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伤寒论》中记载关于艾叶的胶艾汤,时至今日仍是治疗血虚寒滞、月经过多的妇科良方。
艾灸治病的发现是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远古时期的人类常有身体疼痛、受凉的病症,后来发现,点燃艾叶烤火后,病症竟然奇妙地消失了。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些灼艾驱寒的经验。最早灸疗这种方式用于治疗寒症,后来经历代医家研究拓展,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多种疾病,不拘泥于寒症。
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表面为灰绿色,叶片呈羽状裂,背面覆盖有银白色绒毛,叶面宽而肥大,主干略粗长,茎部呈淡绿色,秆子相对比较柔软,靠近地面的根部稍木质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艾叶,最好的是湖北蕲春的“蕲艾”,另有河南南阳的“宛艾”、河南汤阴的“北艾”、河北安国的“祁艾”都比较知名,湖南、四川产量也较大。艾叶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
需要注意的是,艾叶在《中国药典》中仅是收载菊科植物艾的一种,最常见容易混淆使用的是苦蒿。苦蒿也是菊科植物,叶比较分散且叶掌分叉,叶背面偏白,最常用来做艾叶粑粑,要注意区分使用。
艾叶性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内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是妇科常用中草药,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中成药中还有“艾附暖宫丸”用来治疗月经不畅等。艾叶煎汤外洗具有祛湿止痒的功效。艾叶炒炭并经醋炙后具有温经止血的作用,内服用于虚寒性出血。艾叶性温燥,阴虚血热的人不可使用。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广泛应用治疗各种寒证和亚健康的调理。古人养生很重视艾灸,每年都会灸人体保健的重要穴位,像足三里、气海、关元等。但是,人分九种体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如果用的不恰当,会有上火、失眠等反作用。且其气味较重,对有气味过敏反应的人,会有一些刺激,易产生过敏反应。
艾叶不仅可以作为艾灸的原料,也可以煎汤外洗用于一些湿性皮肤病。艾叶有很强的驱寒作用,常用来泡脚,可以祛除体内的湿寒之气,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但是泡脚也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导致头面部气血亏虚、供血不足,所以频率保持在一周两三次即可。艾叶洗头可以有效地清理我们头上的真菌、螨虫,有助于保持我们头皮的健康,减少炎症等问题的出现,从而起到预防头皮瘙痒、头屑过多的作用。另外,艾叶熏烟还可用于房间消毒。
艾叶含有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能够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能止痉挛和治疗胃溃疡;艾叶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艾叶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艾的嫩芽及幼苗还可作菜蔬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也有文献记载,虽然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是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和肝损伤,故不能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