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特别喜欢“深处”这个词,它意味我们不仅是奇观化地观察和呈现那个在新闻纸中被事件垒加的中国和文学,而是深入、更深入,试图摸到或抓住那条更内在、更能支配现实扭动和人物选择的东西,无论是针对中国现实还是针对于文学本身。“深处”才是文学应当展示的并且不被其它的学科所替代的独有部分。
现象从来是多的,更多的,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社会事件”同样是多的,或者更多的。但它不应是我们文学追逐的方向,我们要承认奇观化的、描摹现实图景和表象事件的小说往往不具备永恒性质,它有时甚至太过容易过时,而致力于察看“深处”、凝视与反思这个“深处”的小说。尽管它看起来同当前重大的问题格格不入,对激动着他同时代人的一切社会问题显得无动于衷,但却在本质、理念和原质的点上做出了自己的发现和提供,它也就更具永恒性和深入性,更能成为“反映时代”的可贵标尺。——李浩 说
2.批评家是人,不是理论机器。在批评领域,在占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信息、重新表述前人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应该具有对文本进行探密的勇气与潜能。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渴望成为“普通读者”。那种不受文学偏见和定见腐蚀的读者。在我心目中,这位普通读者看重作品的文学性,也看重批评家的主体性。因而,他/她的文字不是冷冰冰的铁板,它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这位普通读者内心坦然、忠直无欺,他/她可以热烈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也能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更重要的是,他/她深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文体;好的批评文字须生动细腻,须丰润丰盈,须缜密严谨,须“以人的声音说话”,须写得美。——张莉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