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国经济“成绩单”12月15日出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多重风险挑战下,部分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发展韧性不断增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仍有支撑。
“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
A.数据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全国秋粮再获丰收,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全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0%、27.9%、11.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9%;私营企业增长3.9%。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6.1%。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1650亿元,同比增长42.2%,两年平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1%,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服务业总体恢复
新兴服务业较快发展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7%。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0%。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1%;两年平均增长10.6%,与1—9月份持平。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其中与制造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市场销售稳中有缓
网上零售较为活跃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3亿元,同比增长3.9%,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2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337亿元,同比增长3.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06亿元,同比增长4.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6200亿元,同比增长4.8%;餐饮收入4843 亿元,同比下降2.7%。基本生活消费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5%、14.8%。升级类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1%、8.2%。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0%。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056亿元,同比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4082亿元,同比增长5.2%,比1—10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9%,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0.19%。分领域看,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5%,制造业投资增长13.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81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3.1%;商品房销售额161667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3.8%,与1—10月份持平。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4.2%,比1—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2%、6.4%。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1%、24.7%;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7.5%、14.8%。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10.8%;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6%、9.5%。
货物进出口增势良好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16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出口20885亿元,增长16.6%;进口16279亿元,增长26.0%。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607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53903亿元,同比增长22.0%。其中,出口195763亿元,增长21.8%;进口158140亿元,增长22.2%。1—11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
城镇就业不断增加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上月持平。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回落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7%,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上涨7.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3.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7%,粮食价格上涨1.5%,鲜果价格上涨4.1%,鲜菜价格上涨30.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9%、10.7%。
B.解读
多角度看中国经济走势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态势在延续,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望较好实现。但部分指标增速回落,显示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挑战,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
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近两个月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同比增速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两年平均增速也整体上出现回落态势。
从供给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部分能源和金属供给偏紧,汽车等部分行业“缺芯”问题影响明显,11月PPI同比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从预期看,9月份和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至收缩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受疫情影响波动比较大,但总体呈现回落态势。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付凌晖说,从统计数据来看,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三重压力和经济的下行压力。
“尽管存在这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强的特点也比较突出。”付凌晖说。
内需拉动有望增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有利于增强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
创新驱动态势向好。科技创新加快发展,5G产业加速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围绕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短板领域的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稳步推进,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优势进一步显现,经济内循环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从明年的发展看,战胜困难挑战、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仍有较好的支撑。”付凌晖说。 综合新华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