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通报了陕西西安江村大墓、河南洛阳正平坊遗址、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等3项考古成果。通过考古研究,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记者获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线上发布会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汉代第三位帝王汉文帝的霸陵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项目。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另外两个项目分别是,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以及在甘肃武威发现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的最新研究成果。
A.“亞”形墓葬
为秦汉时期皇家顶级贵族使用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西端,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100米。
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介绍,该墓葬形制为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的“亞”字形,这种形制在秦汉时期,一般为皇帝或皇后级别的顶级贵族使用。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西汉帝陵中,从开国之君汉高祖到末代皇帝汉平帝的陵墓均为“亞”字形,西汉的皇后陵墓也大多为“亞”字形。
西汉帝陵均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江村大墓东北方向800处,是窦皇后陵;西南距离不足2000米处为薄太后陵。“这说明江村大墓的墓主应当与窦皇后、薄太后关系特殊,此地绝非常人能够入葬。”马永嬴说,更为关键的是,考古资料显示,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外围有一周更大范围的陵园墙址,其东西残长1200多米,南北宽860米。这表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同在一个大陵园中。
B.墓葬大得惊人
江村大墓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
从墓葬规模来看,江村大墓也是一座超大型墓葬。江村大墓的墓圹边长72—73米,面积5256平方米,深达30多米。无论是从其墓室规模,还是墓葬深度来看,都远远超过了诸侯王墓。
从其陵园设施来看,其陵园规模、门阙形制也与其他西汉帝陵相近或相仿。在陵园以内,墓室外围也分布有大量外藏坑,其中东侧24座,北侧20座,南侧17座,西侧54座。这些外藏坑平面形制以长方形为主,长度大多在4至90米之间,宽度2至5米左右。大多由通道和坑体两部分组成。
“在葬制规定严格的汉代,帝王、诸侯葬具、墓室深度、封土高度、陵园建筑等都偶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包括诸侯王、列侯等高级贵族在内的臣民应当不会冒险违规修建超等级的墓葬。”
“因此,从规模来看,江村大墓应当高于列侯、诸侯王墓葬。”马永嬴说,这也是考古专家确认墓主身份的重要原因。
C.否定“凤凰嘴”
为霸陵的传统认识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在学术上,本次考古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从而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知,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提供了详实资料。
此外,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折射出西汉帝国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证实了帝陵“模仿现实中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
D.霸陵考古
历经半个多世纪
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汉文帝霸陵进行过多次勘探和发掘。
1966年、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学理、吴镇烽先生对霸陵、南陵的从葬坑进行抢救发掘;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对霸陵、南陵的考古调查与测量,为此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霸陵、南陵进行了考古勘探;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2011年至2013年,根据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陵区展开考古调查与勘探,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本次考古工作自2017年持续至今,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及霸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发掘了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
汉文帝霸陵被发现,消息一出,即登热搜。帝王陵墓的发现,让两千多年前的辉煌重见天日。在考古学者看来,这一发现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马永嬴认为,此次霸陵的发现,加上此前确定的长陵、茂陵、渭陵等,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已经全部解决。
E.“治霸陵皆以瓦器”
出土文物是否能印证文帝节俭?
汉文帝是西汉第三代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对自己节俭,对百姓们却十分仁厚,他不断下旨减免百姓赋税,给予百姓实惠。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据史料记载,作为“二十四孝”主人公中唯一的皇帝,汉文帝登基后,母亲因病卧床三年。这三年里,刘恒每天都去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亲自陪护,御医送来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
《史记》中记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按照汉文帝生前的意愿,他的丧事一切从简。从目前的考古工作来看,也得到了印证。在已发掘的区域内,出土陶器居多,几乎没有发现任何金银器等贵重随葬品。
据介绍,目前已发掘的8座外藏坑中,共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其中,规模较小者出土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文物;较大者一般出土有数量不等的着衣陶俑、陶器、铁器、铜器、车马器等,另外,还发现包括木车马在内的大量漆木器遗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了“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根据考古资料,这应当是模拟官署机构。”马永嬴说,这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
而在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外藏坑内,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通过对金器的工艺及其外形特征,专家推测,这可能与汉文帝母子早年在代国生活的过往有关。“它们或许来自与草原接壤的代国,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综合新华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