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雄
我和母亲说,小时候贪吃点油渣,被您责骂过。
母亲赶忙说,哪有?不可能!我说,千真万确。
不曾想,引来女儿的笑声。她对我母亲说,奶奶,我爸爸现在隔那么一段时间就会自己熬制点猪油,用它们炒的青菜特别好吃,爸爸做的青椒油渣那更好吃。女儿把“更好吃”说得很神气般,逗来母亲也是一阵的笑。
小时候,家里条件在村里是一般,父亲有木匠的手艺,辛苦从外地攒钱回来,填补建房子时借的债以及支付我和弟弟的学费,也所剩无几。不过,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还是会想尽办法让我们兄弟俩吃饱穿暖。
记忆里,老家一年四季都是用猪油炒菜。拮据之时,猪油在锅四周打个圈圈,象征性地抹一抹,算打湿个锅底,待嫩豆腐往里一放,“吱”一声过后,立刻锅是锅,豆腐是豆腐,唯有加点水才不至于把豆腐拌散开来。油瓦罐里的油稍微富足之时,一大坨白嫩的猪油打锅底,锅铲把融化的油在锅周边均匀地转几圈,锅里热油立马“吱吱吱”的唱响起来,把菜往锅里一倒,立马好闻的菜香从厨房飘开来。
父亲从外地回来,便会吩咐母亲去买点猪肉,一来好好给孩子们吃上一顿,解解馋,二来就是买些肥肉回来熬猪油。肥肉熬制猪油显然太奢侈,凌晨早一点去猪肉铺,便可以和猪肉老板买些板油回来,板油便宜且出油率高,可谓一举两得。
相比熬油这样的家庭大事,我更关心的是能够吃上油渣,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家里熬油的那天,像极了家里来客人的架势,母亲在灶旁生火,掌厨就交给父亲。父亲先把白花花的板油用流水洗过,然后一块一块放到砧板上仔细检查一番,要是有类似淋巴坨坨的疑点,他会毫不犹豫切除掉。切板油的时候,父亲说,切成块的大小以两指宽厚度为好,届时熬成的油渣就不至于缩身变得太小。待全部切完并放入锅中,宜用干稻草、杉树枝这般文火来慢慢熬,父亲不时地用锅铲翻炒。随着沸腾起来的热气带着浓郁的油香布满了整个厨房,随着炊烟飘向左邻右舍。慢慢的,锅里熬出来的油越来越多,板油飘浮在热油里像起皱的硬皮纸,颜色则由白色渐渐变成金黄色。
闻到香味的我,早早就溜来厨房无事献殷勤。一会儿帮母亲递根柴火,一会儿跟父亲搭几句话,帮着拿大油坛、沥油勺,那时那景,其实我的眼里只有油渣子。父亲喊母亲不要烧火了,他终于开始用沥油勺收油渣。
第一勺油渣出锅倒入灶台上的海碗里,我就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拈一块,接触的那瞬间,明显感觉到油温的灼热。但那时管不了那么多,捞上就往嘴里送,牙齿一咬,滚烫的油泡立刻在嘴里像炸开了花。随之而来,是一股浓香在唇舌间蔓延,我把手上沾有的余油也往嘴巴里舔了舔,那美滋美味像人生巅峰时刻妙不可言。母亲见我猴急样,急切切地说道,你慢点慢点,先吹一吹嘛!
但凡有油渣存放的时候,母亲便会在碗柜外上把锁。有“铁将军”把关,我只能望柜闻香。不过,她的这一招没有防住我。老家的小厨柜门有镂空的造型,虽说手伸不进去,但如果有筷子的话,还是可以小心翼翼夹上几块出来满足一下我的“贼心”。有时,母亲把油渣连同春节时的麻圆、油坨子,一起用竹箩筐悬吊在屋梁中间。没有梯子的我,就请来发小龙南方“联合作案”,移来四方桌,桌上累架两条长木凳,然后南方帮忙扶着,几块油渣便满足了我们想着人间美食的所有欲望。
现如今,漂泊在外成家立业,有意思的是,我竟然无师自通般弄会了父亲熬油的那套手艺。取材就是一两斤纯肥肉,切成大小均匀的肉片,加少许清水,用大火煮至八九成干,翻炒几下,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熬。中途用擦干的锅铲搅拌一回,接着文火细熬,直到油渣成通透状后关火,油渣和热油分离,熬油过程就结束。
每回用猪油炒青菜,生抽和油星混成的菜汁,晶莹透彻散落于碗中,青菜自身的清香迎合着我们的味蕾,家人总说吃到了老家味道。要是用老家寄过来的时令辣椒炒油渣,辣椒炝炒,油渣淋少许水焖上一分钟,加少量的豆豉搅拌出锅,保证好吃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