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日前,北京一些老旧小区楼门口都张贴出无障碍上下楼服务的预约提示,相关养老助残机构会派专人专车以及专门的爬楼机来提供服务,以此来解决部分残障人士的出行难题。不过,上下楼的单趟价格为150元,这也让一些居民感觉困惑:定价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因此,出现了一种“无障碍服务”,专门为生活在没有电梯楼房的特殊群体提供上下楼服务。这原本是一件可以高兴的事儿。不过,面对单次下楼150元的收费价格,却让特殊群体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下楼无障碍预约服务是残联推出、由一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承接的服务业务,专门服务于残障人士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可是,我们的服务不能把美好的“无障碍”变成了无奈的“有障碍”。
当然,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他们能够想到提供“无障碍服务”初心是好的。但是不能把其变成完全的商业性质,虽然“无障碍服务”并非是“无收费服务”,收费自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们应该考虑特殊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要介于商业性质和公益性质之间,在公益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如,身体残障人士一般生活标准都不高,不少人还需要政府的救济,领取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单次下楼的费用就是150元,再加之需要上楼服务,这样的价格确实是难以承受的。
绝不反对“有偿的无障碍服务”,但是,如何让“无障碍服务”能够有温情、有温度,则是需要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无障碍服务”不能止于明码标价,更不能像趁火打劫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