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新
为什么小小的一张画中蕴藏着财富?从下面几个方面简单说说个人看法。
1.绘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精华,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进程,浓缩着历史的精华片段,传承着文化的精神血脉,展示着民族的魂魄。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会有众多的艺术门类,但毫无疑问,绘画一定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绘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就曾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形式。”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吧,在这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典上,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徐徐展开的巨幅中国水墨山水画卷,这幅山水画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门类众多,在奥运开幕式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选取哪种艺术作为开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种艺术一定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是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最后,中国绘画毫无争议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由此可见,绘画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具体到艺术品市场也同样如此。我们到艺术品拍卖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就清楚了,拍书画专场有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由此可见,喜欢绘画的人所占的比例较高。
2.一幅画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和心血
一幅画中蕴藏着财富,这幅画是指那些能称得上艺术品的绘画作品,但实际上,能称得上艺术品的绘画作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就说中国近现代绘画吧,20世纪一百年,能画画的人有千千万万,可到今天大部分人早已淹没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无影无踪了。留下的无非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黄胄等人,这些人不说是融古通今开宗立派,也是承上启下面貌鲜明,个个堪称汇聚百家学养,集万千智慧于一身的大成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徐悲鸿先生称张大千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原因。在这些巨匠的笔下,不论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还是一树一石,仙佛鬼神,无不凝聚了他们的心血情感以及百炼成钢的技法,同时在作品中又折射出了他们对人文、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
3.绘画作品是稀有的资源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例,现在所说的中国近现代书画,通常是指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上个世纪末这将近一百年的书画作品,如果以艺术家论,基本上是从任伯年、吴昌硕开始,到黄胄、周思聪结束。在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画坛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产生了多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如大家熟悉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再到后来的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的成就聚合在一起,足以与历史上任何巅峰时期比肩。可以说,上世纪一百年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但同时,在战争、自然灾害、政权更替、社会动乱等非常环境下,艺术家们颠沛流离,创作的作品极难保存,这也使得这些艺术家们原本就少的作品传世量就更少。像开一代新风的徐悲鸿先生,包括他在国外留学时画的将近一千幅素描稿在内,他的存世作品还不到三千件,这其中1282件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也就是说,散落在民间可以流通的作品还不足一千件。潘天寿大师仅仅只有800幅左右的作品传世,其中大部分藏在杭州潘天寿纪念馆。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自称“废画三千”,但他存世作品还不到三千件,其中一大部分也捐给了国家。我原来一直以为李苦禅大师的作品会多一些,但据他的儿子李燕先生介绍,李可染的作品也就在两千幅左右。津派大画家陈少梅传世作品不足四百件,林风眠大师的作品就更少得可怜。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家觉得齐白石的作品好像数量不少。的确,在近代画家中齐白石创作的作品数量是最多的,大概有两万幅左右,这个数字绝对是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奇迹。这与齐白石一生勤奋,每天坚持作画以及他长寿有直接关系。他的大部分作品被收藏进了美术馆,散落在民间的也仅仅只有几千幅,况且人们以藏有一幅齐白石作品为荣,藏有作品的人谁又会轻易出手呢?这样算来,齐白石的作品能在民间流通的依然很少。
通过上面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些美术大师们一生留下的作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此少的作品存量对于庞大的收藏群体而言是大海捞针。数量少,不可复制,收藏家每藏入一幅,市面上就减少一幅,所以说绘画作品是非常稀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