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虞姓起源
(一)舜后封虞,以国为氏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舜是远古时期一位圣君,位列五帝之一。舜又曰虞舜。《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即仁圣盛明曰舜,因国号曰虞,故帝舜又称有虞氏。”虞舜年老时,主动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后禹将虞舜儿子商均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建立虞国。此后,商均的子孙有的就以国名“虞”为姓氏。此即《广韵》所云:“虞氏系出妫姓,舜后封虞,以国为氏。”
又《中华小字典》云:“虞,姓也。”又引《通志·氏族略》:“舜子商均封虞,后以国为氏。”
(二)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注:虞姓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的后代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建立虞国,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春秋时,虞国被晋献公所灭,其后子孙亦以国名虞为姓氏。亦见《姓氏考略》。
又《中华小字典》曰:“周武王克殷,封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东),是为西虞。春秋时晋侯假道于虞,以灭虢,还师又灭虞。其后亦有虞氏。”
(三)系鱼姓所改
《隋书·虞庆则传》载曰:“虞庆则,京兆栎阳人也,本姓鱼。”亦见《姓氏急就篇》。
二、名人传略
虞诩(?—137),东汉将领。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初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汉安帝永初四年(110),时因羌叛,建言平羌,改步兵为骑兵,因功出任武都太守。在途经陈仓崤谷(今陕西宝鸡西南)时,被羌兵阻截,虞诩用增灶示强之法虚张声势,敌不敢追,顺利到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北)。时城中仅有郡兵3000,被万余羌兵围困。虞诩先以小弩示弱,待敌人兵力集中后,突然以强弩猛击,出城掩杀,大破羌兵。虞诩在武都任上三年,苦心经营,民户由一万三千户增至四万余,遂致一郡富安。汉顺帝永建元年(126),任司隶校尉,寻拜尚书仆射。永和元年(136),迁尚书令。因屡忤权贵,先后“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二年(137)卒。
虞庆则(?—597),北周、隋朝重臣,名将。本姓鱼,京兆栎阳(今陕西临潼北)人。官宦世家出身。幼雄毅,性倜傥,长骑射。初仕北周,袭爵为沁源县公。北周宣政元年(578),授仪同大将军,二年,授开府。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二年(582)冬,突厥入寇,虞庆则为元帅讨之,虽战事失利,上不之责也,寻迁尚书右仆射。四年(584),隋文帝派虞庆则出使突厥议和,从而避免了战乱,使边关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虞庆则亦因功授上柱公,封鲁国公,位居宰相。九年(589),转右卫大将军,寻改右武侯大将军。十七年(597),奉命出任桂州道行军总管,征讨李世贤叛乱。平叛以后,本可以封升,然妻弟赵仕柱因争宠而诬告虞庆则谋反,朝廷也没有去核实,就草草将一位重臣名将杀害了。
虞世南(557—641),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字伯施,浙江余姚人。曾随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习书法,深谙王羲之的笔法。虞世南生性沉静,刚直忠贞,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太宗常称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对其评价极高。其书法用笔深粹、典丽,圆融遒逸而外柔内刚,风骨遒劲而几无雕饰或火气,被称为“虞体”流派,与欧阳询的“险劲”一同并称“欧虞”。唐太宗曾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的嫡传。传世作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积时帖》等。
虞允文(1110—1174),南宋抗金将领,孝宗朝宰相。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以荫入仕。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历任彭州通判,知黎州、渠州等职。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侵宋,兵临采石(今安徽马案山西南),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奉命至采石犒师,时将领王权逃遁,继任李显忠未至,允文督师出战,击败金军。三十二年(1162),出为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州郡数处。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三年(1167),授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五年(1169),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虞允文任宰相后,曾任用洪适、胡铨、王十朋等名臣。八年(1172)授特进,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旋复宣抚四川,为宋孝宗所倚重,谋划北伐中原。淳熙元年(1174)卒,年65。谥忠肃。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