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8月21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赖 姓

  ■胡秀华


  一、赖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风俗通》及《文献通考》载,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封弟叔颖于赖(今河南信阳市息县包信镇),建立赖国,为子爵国。姬叔颖为赖国开国君主,故又称赖叔颖。鲁昭公四年(前538),赖国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公族子孙以国名“赖”为氏。此即《通志·氏族略》云:“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鲁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赖国被楚国所灭,《左传·昭公四年》有如下记载:“楚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根据《左传》这一记载,谢钧祥《新编百家姓增订本》引1989年出版的《河南息县志·大事记》载曰:“周景王七年(前538)秋,楚灵王领诸侯灭赖国,赖子国君主两手反绑,嘴衔玉璧,士兵袒胸露臂,抬着棺材跟从,到楚中军见灵王。楚灵王听从椒举之言,亲自为赖子解绑,接受玉璧,烧掉棺材,迁赖国至鄢地(今湖北宜城市南)。”

  赖国为楚所灭后,子孙四处迁徙,以原国名为氏。故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亦云:“赖,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汉交趾太守赖先,蜀零陵太守赖文,唐光禄少卿赖文雅。今望出河内。”


  (二)炎帝后裔中有赖氏


  据《康熙字典》释“烈”字云:烈与“厉”通,又音“赖”。并引《礼·祭法》注云:“厉山氏,炎帝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称:“炎帝之后有烈山氏。”

  又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云“赖又作厉、列、烈。起源于神农炎帝之后一支列山氏,居于山西介休之烈山,商周时立国于今河南鹿邑之赖乡,后被周所伐,遂南迁至商城(今属河南)之赖乡。”

  又《中国姓氏大辞典》云:“赖氏以国为氏。一说,即厉国,姜姓,故地在今湖北随州。”

  注:据2006年公布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赖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83%,排名第90位。


  二、名人传略


  赖文光(1827—1868),太平天国将领,又捻军首领之一。广东梅州人,生于广西。清咸丰元年(1851)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始司职文务。太平军攻克天京(今南京)后留京供职。“杨韦事件”后,弃文就武,赴江西招兵,次年奉诏回师,保卫天京。八年(1858),协同英王陈玉成转战于皖、鄂等地,镇守黄州(今湖北黄冈),封遵王。十年(1860)春,随陈玉成参加二破江南大营战役,因功晋封为杰天义。同治元年(1862),与扶王陈得才等远征西北。天京陷落后与捻军领袖张宗禹等联合抗清,被推为领袖,纵贯于河南、山东等地,屡挫敌锋。四年(1865)春夏之际,捻军在山东高楼寨阵毙清军名将僧格林沁,使其所部遭受重创。六年(1867),与清军在山东寿光北洋河与弥河之间的滨海地带展开决战,精锐丧失殆尽,余部南下江苏。同治七年(1868),在扬州东北的瓦窑铺遭清军猛攻,赖文光受伤被俘,就义于扬州,时年41岁。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新冠病毒“异”军来袭 拉姆达毒株引发关注
这枚1亿年前的龟蛋有小宝宝吗?
对违法失德失范艺人“零容忍”
赖 姓
衡阳晚报版面五A05赖 姓 2021-08-21 2 2021年08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