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温姓起源
(一)晋公族之后,以封地为氏
据《广韵》载,温姓源于姬姓,以封地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崩,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有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子孙遂以封地“温”为姓氏。
《元和姓纂》云:“唐叔虞之后,晋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
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汉有温疥,封栒侯,谥曰顺。生仁,仁子何,始居太原祁县。何六代孙序,字次房,后汉护羌校尉。二子:寿、益。寿,邹平侯相;益,字伯起,兖州刺史。生恕,孙恢,魏扬州刺史。生济南太守恭。恭二子:羡、憺。憺,晋河东太守。生峤,字太真,江州刺史,始安忠武公。从子楷,随桓谧奔于后魏。兄孙奇,冯翊太守。曾孙裕,太中大夫,生君攸。君攸,隋泗州司马……”唐代时,有温彦博,字大临,唐太宗朝宰相。
(二)源于赐姓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谨按《春秋》:周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裔孙苏子叛王即狄,遂失国。及晋文公纳襄王,王赐之温。”
(三)以采邑为氏
据《中华小字典》引《广韵》曰:“温,姓也。又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州,亦号温季,因以为族。”
(四)他族改氏
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代北温盆氏改为温氏。又四库本原注:“案后魏温盆氏、温孤氏俱改为温氏。”
二、名人传略
温彦博(574—637),唐太宗朝宰相。字大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隋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末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唐武德元年(618),李渊攻占长安,温彦博与罗艺归顺唐朝,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中书舍人,迁侍郎。八年(625),突厥入侵,温彦博被任为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失利被俘,忠贞不屈。贞观元年(627),唐太宗为缓和与突厥族的矛盾,采用双方议和,于是温彦博得以返回,授雍州治中,寻授吏部侍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四年(630),迁中书令,封虞国公。十年(636),迁尚书右仆射。温彦博位居宰相,恪尽职守,全力效劳国事。太宗每问及四方风俗民情,无不对答如流,深得信任。十一年(637)卒,年63。赠特进,谥曰恭。
温庭筠(812—870),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裔孙。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居住鄠县(今陕县户县)。温庭筠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每入试作赋,八韵一篇,叉手而成,人称“温八叉”。然而由于生活放荡不羁,好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因此屡试不第,客游淮间。48岁始授隋县尉,后为幕府僚吏,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他的词作多写青楼妓女、闺阁思妇之情,词风红香翠软,浓丽绵密,上承五代余韵,下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对后世词影响较大。此外,他还是晚唐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常于咏史、咏物及吊古之中,发出怀才不遇的慨叹,笔墨淡雅而疏隽清丽,感慨深切而气韵清新,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代表作有《商山早行》《过陈琳墓》等。有《温飞卿集》传世。
附:《瑶瑟怨》诗欣赏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仲舒(943—1010),北宋大臣。字秉阳,河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进士及第。初授大理评事、吉州通判、汾州知州,后因事免职。不久起用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历右正言、工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淳化四年(993),知秦州,秦州少数民族矛盾突出,常发生械斗血案,任上温仲舒恩威并用,较好地调处民族纠纷,保一方平安,深得百姓称赞。回京后任户部侍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拜礼部尚书,出知河阳、开封知府。五年(1002)起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任上,年68。赠左仆射,谥恭肃。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