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及心脏康复中心主任杨军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托起患者的“心”希望
——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及心脏康复中心主任杨军
诊疗中。
专家简介: 杨军,博士,教授,心内科和全科医学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及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骨干人才。擅长老年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和社区预防。研究方向为心肌重构和血管重塑的防治及机制探讨,先后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各1项,参与省厅级课题研究5项。发表SCI和EI论文1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4部;另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朱嘉林

  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这样一位心内科医师,他医术精湛,对心内科疑难重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尤其对老年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有独到见解。从医27年来,他以医院为家、视病人如亲友,通过发挥高超的医术、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心脏病人托起了“心”的希望。他就是该院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及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军。

  多年来,杨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在心内科医师岗位上默默奉献,从生死边缘抢救了许多岌岌可危的患者。近年来,南华附一医院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经营,投入升级,打造出湘南领域设备齐全先进的心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室(CCU),为该院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抢救和心内科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挽救了一大批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勤耕不辍,坚守从医初心

  杨军从小就充满爱心,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名医生,在他看来,治病救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拯救患者是医生至高无上的使命。1989年,时值17岁的杨军被保送到南华大学就读临床医学。1994年大学毕业后,杨军坚守初心,在心内科医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一干就是27年。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凭一颗热爱的心是不足以救死扶伤的,拥有精湛的医术,才是患者的真正福音!”多年来,杨军始终不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他先师从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著名心血管专家林曙光,后又考入广东中山大学,成为一名临床医学博士。

  回到医院后,他努力工作,尽心尽责,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工作他加班加点,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担任病区主任后,他带领科室同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还拿出自己的工资设立病区优质服务奖励基金,鼓励病区同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在大家的努力下,科室医疗服务获得病友们的一致好评,办公室挂满的锦旗,见证了他们医疗服务的成效。杨军以身作则、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也给科室的同事和下级医生、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2020年,杨军培养的3位研究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毕业生”和“南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精益求精,细心的“侦察兵”

  心血管疾病是各类疾病中发作最迅猛、最危险、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对医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心内科医师不仅要有处变不惊的强大心理,还要有对诊疗服务精益求精的追求。心内科老年患者多,老年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并发症多,对此,要从多种并发症的复杂病情中精准剖析出根本病因,需要细心全面的观察。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履薄冰”这12字,是杨军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杨军曾收治一位老年冠心病患者,老人来院时已出现头晕、心慌症状。老人此前在其他医院治疗一个月,效果不佳,因此转入南华附一。对此,他仔细分析患者病情,经过全面询问,发现该患者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时,存在贫血,并服用了阿司匹林药物。得知患者近来一直有黑便现象,杨军由此推断,老人可能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防止血管堵塞的常用心血管药物,但是长期服用则容易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形成,以及消化道出血。杨军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处理,最后患者康复出院。杨军表示,作为一名心内科医师,一定要细心询问、全面观察病情,才能准确找到病因,做到对症治疗。

  让杨军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患者,来院时出现严重的气促迹象,在其他医院治疗时一直将其当作心衰来诊治,却一直没取得好的疗效。杨军多次细心地询问患者发现,乏力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但这位患者双手持物都很难,于是他转变诊断方向,考虑导致患者气促很可能是极少见的病因——重症肌无力,通过相关检查后确诊患者为重症肌无力。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细心观察病情,及时考虑其他的病因,找准方向,使用对症的特效药及辅助呼吸支持治疗,患者几天后便脱离生命危险,康复出院。

  辛勤付出,心系病人安危

  说起心内科的急危重症,杨军回忆了一次至今令其难忘的抢救经历。60多岁的陈阿姨入院后连续数天反复出现室速或室颤,医务人员马上为其使用电复律,但仍反复发作。而胺碘酮等常规心律失常的药物并没有起作用,于是杨军和其他医护人员轮流守在病人床旁,以便患者发作时能第一时间使用电复律。同时发现患者存在血钾偏低,体内存在电解质紊乱,就这样他们一边纠正电解质紊乱,一边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反复坚持5个日夜后,患者电生理紊乱有所改善,血钾水平也逐渐恢复,杨军建议患者进行甲状腺检查,来判断心律失常及血钾低是否与甲状腺异常有关。果不其然,在陈阿姨的甲状腺中发现肿瘤,通过积极治疗后患者心脏情况渐趋稳定,最终顺利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康复出院。

  杨军介绍,陈阿姨的这种接连出现室速的情况被称为“假性电风暴”,患者好比生存在“狂风暴雨”中,是一种极为凶险的临床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在CCU,抢救“电风暴”患者的“生死时速”经常上演。此外,科室还常常会遇到一些心跳骤停的患者。恢复心跳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因此,心血管医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从深夜熟睡中被电话叫醒是常有的事。如今,杨军已经形成一个习惯,不管是否值班,手机24小时开通,睡觉时也放在床头柜上,随时等待接受任务。为了保证能及时赶回医院,杨军将房子也买在医院附近。工作至今,到底加了多少次班、熬了多少次夜,杨军已经记不清了。

  “作为心内科医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拼尽全力为患者争取生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在杨军眼里,在拼搏和执着中赢得生机很有意义,看着患者转危为安就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全面管理,“心病”需“用心”医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大于治疗,医学的最高追求不是最终治愈了多少患者,而是从根本上减少了多少疾病的发生,从源头上切断疾病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这是杨军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几十年来最深的体会。

  杨军擅长危重心血管疾病抢救及康复治疗,然而在临床治疗中,他发现不少患者由于术后没有规范管理而导致血管再次堵塞,很多患者只得再次在血管内搭入支架。因此,杨军在工作之余,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用心开展心脏血管康复和早期预防的健康教育。

  杨军所在的CCU诊室今年通过全新升级,开创了专门的心脏康复服务,可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避免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血管再次堵塞,通过在用药、运动康复、饮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指导,使患者保持在最好的身体状态。

  此外,杨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种分别建立了多个微信病友群,为患者提供“云服务”。目前,由杨军管理的冠心病、高血压微信群管理了600多位患者,每天他都会通过手机为患者解难答疑。同时,通过科普文章将健康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患者,使患者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遏制疾病发生,为百姓健康贡献力量。

  “心系苍生,方是大医之道。”杨军说,“医者仁心,不应该局限于一科一室、一病一患的院内治疗,而应放眼于整个疾病领域,扩大到院前预防和院后康复的全疗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付出行动的。近年来,杨军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服务,换来了广大患者的微笑与感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用心托起患者的“心”希望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用心托起患者的“心”希望 2021-08-02 2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