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傍晚,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京津冀地区遭遇强降水,多地降水突破7月极值。12日上午,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这场雨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还将下多久?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
此次降雨为何被称为“极端”?
——多个站点日雨量突破气象记录历史极值
张芳华表示,根据中央气象台的监测和分析,7月11日开始的这轮降水过程可以算作是今年华北雨季的开始,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7月18日)稍微偏早一些。
总体来看,截至12日9时,北京、天津北部和中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等地出现暴雨,其中,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降水量250毫米以上),同时伴有8—10级雷暴大风,河北、北京局地出现冰雹。
从极端性来看,河北邯郸、山西晋城和长治、河南济源、安阳和鹤壁等局地降雨量220—342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102—125毫米);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共有7个国家站日雨量突破7月极值,其中河北鸡泽(206.4毫米)和河南滑县(211.7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
强降雨过程为何来得如此迅猛?
——降雨过程受到深厚的低涡系统影响
这场大雨来势汹汹,这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对此,张芳华分析称,此轮强降雨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伴有强对流和大风天气、致灾风险高等特点。
从成因上来看,这次强降雨过程受到深厚的低涡系统影响,低涡东侧伴有强盛的低空急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非常有利于产生强降水。低涡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较长,有利于累计降水量增大。
此外,低空急流在太行山迎风坡辐合抬升,也有利于局地产生更强的降水。
为何除了暴雨京津冀多地还遭遇大风?
——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大风天气明显
专家分析称,在这次过程中,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低涡系统的东侧和北侧,以偏南风和偏东风为主。
与低涡相对应,在地面是气旋系统,其东侧气压梯度大,有利于产生地面大风。同时,这次过程还伴有对流性雷暴大风。两个原因叠加,导致这次过程大风天气也非常明显。
这场雨还要下多久?下一站去哪里?
13日,降水区进一步向东向北移动,主要影响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强度进一步减弱。
预计14日至20日,华北、黄淮等地仍多降雨过程,其中18日前后降雨较强;此外,14日至16日四川盆地将有较强降雨。
未来一周,我国主要的降水带将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北、黄淮、东北地区,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淮、江南、华南一带天气将以高温少雨为主。
“七下八上”阶段应注意些什么?
——不要前往山区、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专家提醒,马上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华北东北降水天气呈现增多趋势,公众需留意临近天气预报。公众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出行,不要前往山区、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另外,强降雨造成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低洼路段积水,对交通、排水等城市运行保障将造成较大影响,需提前采取应对举措。
这次过程伴随雷雨和大风天气,需做好树木倒伏防范、室外搭建物和广告牌加固、户外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等工作。
农业生产需采取排水防涝、防风加固等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暴雨来了怎么办?
暴雨黄色预警发布时,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积水深度超过排气管时应采取道路封闭措施;立交桥涵洞出现积水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封锁立交桥并设立警示标志;大面积积水的低洼路段,相关部门应及时疏通排水口。
公众最好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或开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暴雨来临后,立即将车开到地势较高处停放,千万不要停放在地势低洼处。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特别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破旧受损房屋倒塌伤人。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相关链接>>
“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常见
全球每年超过500万人的死亡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寒冷或炎热天气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又一场极端热浪正席卷美国西海岸。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130华氏度(约54.4摄氏度)。
仅仅10多天前,素来气候温和的北美刚经历罕见热浪,多地最高温度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美国和加拿大有数百人死于高温天气。
而在今年2月,冬季风暴“乌里”带来的暴雪低温天气,导致美国几十人死亡……
不只是北美地区,今年以来,世界不少地方气温如同坐“过山车”,天气“忽冷忽热”,创纪录的寒潮、暴风雪和高温天气频繁出现。
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原因何在?这种气候格局会成为常态吗,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的边界沿线。此前的6月17日,这里刚迎来54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历史上,1913年7月10日在死亡谷国家公园测得的134华氏度(约56.7摄氏度),以最高气温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在加拿大,上月底,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的一个小镇利顿,以49.6摄氏度创下加拿大历史最高温纪录。往年这个时候,这个山区小镇的最高气温一般在25摄氏度左右。
位于北纬50度附近的利顿,在上月的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以46.6、47.9和49.6摄氏度打破加拿大全国纪录。
同样,在6月26日至28日的3天时间,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也连续创下该市纪录——42.2、44.4和46.1摄氏度。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7月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是美国有气象记录的127年中,最热的一个6月。西海岸和东海岸都在这个月遭遇了创纪录的热浪。
对此,英国气象局气象学家克里斯蒂斯指出,如果没有人为影响,美加地区几乎不可能出现如此高温,也不会在6月如此炎热。以往在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下,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很多年才出现一次极端高温,但如今极端天气可能每1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
不只是北美地区,整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都在遭遇极端天气。
据报道,俄罗斯的莫斯科(34.8摄氏度)、芬兰的赫尔辛基(31.7摄氏度),以及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也都打破了各自6月高温纪录。
甚至西伯利亚也经历了热浪天气,使得北冰洋边缘海的海冰数量减少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镇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冷的有人居住的地方,6月高温一度达到历史最高点31.6摄氏度。
日前,有媒体报道,科威特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有人用室外测温器测得街道阴凉处的温度是54摄氏度,而阳光下的最高温甚至达到了73摄氏度,出门像是踩进铁板烧。
当地气象部门预计,科威特的高温还将持续并在7月底达到全年最高。
而据希腊媒体报道,进入7月,希腊全境多地最高温达到40多摄氏度。
相比北半球的高温,6月,南半球的智利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极端气候事件,浪潮、龙卷风和冬季热浪接连来袭。
尽管“冰火两重天”,但在学者看来,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气候变化。
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20年中有19年发生在21世纪。
近日,发表在英国《柳叶刀·星球健康》杂志上的一项新国际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人的死亡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寒冷或炎热天气有关。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归因于“非适宜”的温度。
该研究的作者说,预计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2倍。大量冰川融化,海冰消融,北极海冰去年秋季达到历史第二少。
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
解决办法并非没有。
在绝大多数科学家看来,降低进一步温度波动风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并停止森林砍伐。
2015年,《巴黎协定》成为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目标是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