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啸
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曲嘹亮的精准扶贫颂歌,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缩影,以良好的审美姿态讲述脱贫攻坚的“硬核”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代表作《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大地颂歌》把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这样一幕写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时代史诗搬上舞台,精彩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时代精神图谱,交出了一份湖南脱贫攻坚的艺术答卷。它是一部重大现实题材的力作,也是一曲崇高的礼赞!
电影《大地颂歌》改编自同名歌舞剧,分为《风起十八洞》《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6个单元,从小切口切入大主题,“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典型地体现了经典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该剧站位高、立意深、格局大,将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巧妙地体现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统一。它充分利用高科技时代的多媒体优势,综合歌舞剧、报告剧、朗诵剧、展示剧、电视综艺节目、大型文艺演出、实景演出等多样化的艺术样式,有声有色地展示了一种跨界融合的舞台艺术。
以情动人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全剧最为感人的是《大地赤子》这一幕。它从两位扶贫烈士家属的角度切入,张凯丽饰演炎陵县原县委书记黄诗燕的妻子彭建兰,万茜饰演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女儿王婷。一曲《来不及说爱你》,歌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音乐婉转深情、如泣如诉。“我仿佛/能听到你的声音/我确信/能闻到你的气息/没来得及说我爱你/ 你就消失在梦里……”万茜和张凯丽的演唱如泣如诉、扣人心弦。斯人长已矣,丹心照汗青!两位演员从台词到人物表演、情感处理、表演分寸拿捏精准,表演富有张力,酣畅淋漓,令人印象深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我一把米,就有乡亲们一碗饭!”“消除贫困,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敢为人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以龙书记为代表的扶贫干部群体的崇高形象。它既是献给扶贫英雄的颂歌,也是一曲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走向伟大复兴的恢弘赞歌。
真实是《大地颂歌》最大的魅力。《大地颂歌》的故事、人物都是有真实原型的,该剧因真实而鲜活,因真情而动人,因真理而隽永。
贫困已脱帽,精神永流传。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脱贫攻坚精神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崇高情怀,凝聚着尊重科学的鲜明品格,洋溢着勇于担当的时代气质,彰显着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激荡着团结协作的磅礴伟力。这种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崇高又称壮美、阳刚之美。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说,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新时代诞生的脱贫攻坚精神就是“四合一”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作为时代伟业的诗性表达,《大地颂歌》有温度、有激情、有担当、有大爱,彰显了崇高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充满正能量。它,叫好又叫座,余音绕梁,值得喝彩,值得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