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身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动脉血管病变,主要是体内过多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LDL-C)所致。其发生在心脏血管,就是冠心病;发生在脑血管,就是脑卒中(缺血性);发生在下肢动脉就是动脉闭塞疾病(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坏死等)。
根据阜外医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3.30亿,其中脑卒中有1300万,冠心病有1100万,下肢动脉疾病有4530万。而一种药物——他汀类药物,它的“神奇”作用就是降低胆固醇,从而显著降低上述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但是,有人说他汀会伤肝、伤肾?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可以从饮食上降低胆固醇吗?下面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他汀的发现历史
在自然界里,真菌有明显“损人利己”的自私特性:它能分泌一些“药物”,阻碍身边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比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真菌的一种)会分泌青霉素,杀灭其生长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所以,当科学家们在19世纪50年代发现了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而知道胆固醇又是所有生物细胞所必需的成分后,日本学者远藤·章就大胆预测:一定会有真菌能分泌某种物质,来抑制身边环境中其它微生物的HMG-CoA还原酶,从而抑制其它微生物与其抢夺生存空间。
从1971年开始,远藤·章带领自己的团队筛选了6000多种真菌,最终从菜市场霉烂的橘子中分离出橘青霉,在其培养基中发现了第一个他汀——“美伐他汀”。对美伐他汀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第一个上市的洛伐他汀,之后又陆续上市了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等。因此,最早的他汀是从真菌发酵的产物中获得的,也被称为“大自然的馈赠”。
他汀治疗伤肝、肾?
长期用药或者终生用药的时候,老百姓最怕的就是伤肝、伤肾。
首先,他汀不伤肾。
道理很简单,目前临床使用的7个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体内主要是经过肝胆随粪便排出到体外,经肾脏排泄的不足10%。
因此不走肾,无需担心伤肾的问题。
其次,他汀伤不伤肝因人而异。
在临床确实有人吃了他汀之后,转氨酶升高。但原因很复杂,可能存在他汀不耐受,或者本身有肝脏疾病,也可能是其它药物所致。如果吃了他汀后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医务人员会考虑减量或停药;如果超过正常上限5倍,则一定会停药,而且不再吃这个药物;如果连续数月都没有出现肝功能表现异常,就可以放心使用,记得定期监测即可。
除此之外,他汀还有一个常见的副作用——肌肉问题。
如果吃了他汀后出现大块(背部、大腿等)肌肉的疼痛,或关节酸痛无力,且化验结果显示肌酸激酶(CK)升高,那么这就是他汀导致的肌病。出现这种情况需尽快告知医生,及时调整药物。
通过饮食可以降低“坏胆固醇”吗?
生活中,红曲米、陈年发酵的普洱茶,甚至平时吃的“平菇”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他汀类成分。
但如果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靠这些饮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其中的天然他汀含量极少、也不稳定,不足以用来治病。
药物和食物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质量可控。
质量可控是为了保证药品治疗的有效和安全,每次服用后活性成分的量都是相同的:不多(不会中毒)不少(不会无效),每次服用后的副作用都是相同的。而无论是普洱茶(储存年份、真菌发酵环境和程度、活性成分的含量等),还是红曲米或者蘑菇,其中的天然他汀含量低且不恒定,都无法作为一个有效药物来使用,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的食品。
生活中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冠心病、脑卒中、动脉闭塞性疾病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糖尿病、高血脂(血脂异常)、高血压、抽烟、肥胖(体重指数BMI>28)、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等是造成这种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大多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因此生活中要做到:
1.保持清淡饮食,规律运动,控制血脂,控制体重,必要时选择药物辅助;2.戒烟;3.如果有糖尿病,要根据年龄设定目标,严格控制血糖,维持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4.如果有高血压,要规律用药,控制血压平稳达标;5.听从医生的建议,有冠心病或卒中的人群,需要接受他汀药物的二级预防(患病后接受他汀治疗,延缓疾病进展);6.如果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但是存在多个危险因素需要一级预防(指没有得病,但存在危险因素,需要预防)的话,也要毫不犹豫地坚持用药。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