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安田
通 讯 员 龙小华
本报讯 莫笑两鬓染霜,归来仍是少年。4月30日,“张衡一号”中国电磁监测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应邀回到阔别38年的母校——衡阳县六中(现新民中学),举行《与“张衡一号”卫星同行十八年》专题科普讲座,为学弟学妹们揭开了地震监测卫星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大家与航天的距离。
此次科普讲座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申旭辉简要介绍“张衡一号”卫星工程总体方案、主要科学任务、星上科学仪器配置、工程研制与在轨测试过程与技术要点,以及卫星入轨三年多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基于18年“张衡一号”卫星计划的推进过程,他还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工作过程中发生在身边的有关故事,介绍个人对科学探索过程的理解、对科学家精神的体会,以及“张衡一号”02星研制的进展及国家后续的航天发展计划理念。
申旭辉介绍,2003年2月18日,国防科工局、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启动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规划工作。2013年,国防科工局、财政部联合批复工程立项。截至发射,“张衡一号”卫星经历了“科研10年,工程研制5年”共15年的研发时间。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十五载呕心沥血,读数据,穷机理,钻技术,百千同仁铸造张衡星;五千天殚精竭虑,问名师,找外援,寻后生,几代学者联手共圆科学梦。” “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后,申旭辉激动地挥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抒发了科研团队为国争光的无比自豪。
讲座结束后,申旭辉为母校送出了“张衡一号”卫星的等比例模型。他说:“今年是母校建校100周年,在此提前献上一份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