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翼明浩明兄弟

  ■李   昂

  我有两位兄弟般的同乡,他俩又恰是同胞兄弟——唐翼明与唐浩明。

  我与唐翼明的友谊从少儿时起,今已近70载;而跟唐浩明第一次晤面却是在1983年,我43岁、他36岁的时候。说起我同他们兄弟俩的交往,还颇有点戏剧性。

  1953年夏,我在衡阳县金溪乡高小毕业,因为交不起上中学的费用,辍学随父到离家20里开外的竹山冲造纸坊给人打工。一年后,回校补习一个来月功课,以便参加初中升学考试,于是插入了唐翼明这个班。

  我与翼明两家相距不到4里。他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头也较矮,坐在教室第一排。圆圆的脸蛋上两个甜甜的酒窝,笑起来很逗人喜爱。我发现他每堂课大抵听上十几分钟,就去看他的书了。厚厚的书本搁在课桌里,隔几天就换一本。而每回老师提问,他却总能快速准确作答,老师们也就为他开了“绿灯”。

  随后便知道,他那位曾任蓝山县县长的父亲偕同母亲于1949年去了台湾。3岁的弟弟浩明过继给市二中理发的校工邓师傅做养子;7岁的他和5岁的妹妹回到老家由伯父抚养。伯父“土改”中划为地主成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久他妹妹病亡,他则替人放牛糊口。

  因为都爱好文学,我和翼明很快成了好友。暑假里,我邀他到家里作客。白天一道干些农活,或上山扯小笋、采蘑菇,下河摸石螺、网鱼虾;晚上共灯而读,抵榻而眠。其时翼明患有头癣,我母亲用艾叶、老茶叶、金银花等熬水,替他一熏一洗,不过半月,居然痊愈。

  1954年秋,我俩一同考取湖南私立新民中学(衡阳县六中前身)。虽然编在相邻的两班,课余常在一起。寒暑假他住衡阳城里亲戚家,而把一学期来获得的小山似的各种奖状、奖品一古脑儿塞给我,让我带给他伯父的儿女,他的堂姐堂弟们。那神情,令人想起把自己的金质奖章拿给孩子们玩去的居里夫人。

  初中三年,翼明看上去心情不错,母亲按时给他寄钱。但有一回,我见他眼圈红了,像是哭过。我知道,这决不是因为纪律或学习上的什么事情。究竟为何,他又不说。直到12年后的1967年,已回母校任教的我,与当年翼明的班主任卢达仁老师一起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黑屋”,在一个秋雨淅沥的漫漫长夜,卢老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那回,县里来了两位公安,在同学们上课时,把他叫到男生寝室,用特种技术打开了翼明床下小木箱的铜锁,像要搜查什么“罪证”。然而翻来复去只搜去一方祖传的砚台……我这才恍悟翼明当初哭脸的原委。

  1957年初中毕业,我考取了衡山二中,翼明则去武汉表姐那儿报考了武昌实验中学。嗣后一直保持联系。次年元旦,他寄我的印着新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的贺年片,我珍存了许多年。高中毕业前夕,他来信说,因为父亲的“海外关系”,他上不了大学了,实验中学愿意破格留他当俄语教师。而我则因为父亲问题的牵连,1960年以衡阳地区高考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而被发配到一所草创的师范专科学校。

  我于1968年秋被遣送故乡“劳动改造”。1974年春回校任教后,曾向武昌实验中学先后投寄二函,未得回音。翼明是定然不在学校任教了,他去了哪里?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莫非我的遭遇,也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光阴荏苒。1983年秋,我在湖南人民出版社修改长篇小说稿。一天下午,来了一位身高一米七多,国字脸上挂着微笑的中年人。“你就是孝友兄?”他问。我一时纳闷,在省城文化教育界,认识我的都只知道李昂的笔名,谁能叫出我的本名?遂问:“你是?”他却卖了个关子:“家乡人,你猜!”我立时就想起唐翼明。但翼明是圆脸,这位是国字脸,而眉宇间的神情却极相似。于是我笃定叫了一声:“浩明!”两双手便紧紧握在一起。

  原来,浩明1965年从市二中毕业后,本来志在中文系的他,因为考虑自己的社会关系,改为报考录取保险系数相对较大的理科专业。从河海大学水利专业毕业后,分配在衡阳地区水利局。“文革”后恢复大学招生,他又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古典文学专业,去年到岳麓书社工作。听说我来出版社了,他特地来接我去他家作客。

  我们边走边聊。我这才知道,翼明在“文革”中也受到打击,三进“牛棚”。1978年初冬,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班;1981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攻读硕士、博士。

  当日,浩明的夫人不在家,他自己下厨做菜。一面把他编辑的《古代散文选》《古代诗歌选》等书签名赠我。一看版权页,责任编辑署的都是“邓云生”。听说他父亲汇了一笔钱给邓师傅,要求让浩明恢复本来的姓名,而浩明并没有这样做———直到养父母都去世以后,他才把“邓云生”改为“唐浩明”。即此一端,亦可见浩明是何等重情重义之人了。

  不多时,饭菜上桌。浩明的厨艺不错,冬笋炒牛肉、油炸花生、蘑菇蛋汤,都是家乡口味。连米酒也是用家乡的甘泉酿成。谈话间自然就提到他的工作,他正负责整理《曾国藩全集》。

  因了同浩明的这次见面,我与翼明长期中断的联系得以恢复。回衡不久,我即收到翼明的长信,并他的《魏晋清谈》《玄学与文学》《江海人生》等著作,我也把自己的作品寄给了他。

  翼明从哥大毕业后,因为陪侍父母,先后到台北文化大学、政治大学任教。退休后定居武汉,担任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此后,我们常有书信、电话联系,亦时有诗词唱和。

  回头再说浩明,他的三卷本《曾国藩》出版后,当即给我寄来一套,签名盖章,工工整整。随后,同为三卷本的《杨度》《张之洞》也于出书后第一时间寄来。浩明初任湖南省作协主席时,我正任衡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市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市八中的成章文学社通过我聘请唐浩明担任顾问。他不但欣然接受了聘书,为其社刊题名,并为学生开设文学讲座,修改习作。一片殷勤扶植之心,没有半点名家“架子”……

  我常想,翼明兄弟的功成名就,固然取决于他们的天资与勤奋,而尤其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分不开。如今,翼明兄弟都已逾古稀之年。浩明已辞去岳麓书社总编、省作协主席诸多头衔,只保留一个“岳麓书社首席编辑”称呼;而饮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学史专家唐翼明,仍为华中师大教授。教授,编辑,兄弟俩都还在做传承人类文明的工作生命不息、劳作不止,这是多么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我与翼明浩明兄弟
青青园中葵
冬日窗花(外一首)
清平乐·挂职皮山(外一首)
新岁寄怀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我与翼明浩明兄弟 2021-02-02 2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