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林
艾滋病(AIDS),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之后,病毒通过破坏攻击免疫系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高。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意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由于潜伏期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低流行状态,因此,不少人没有意识到防控的重要性。本报此次专访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让大家了解我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和防控工作,帮助市民更好地做好“防艾”工作。
一个可能被忽略的高危人群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年轻人得的病,难以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可事实是,艾滋病的老龄化趋势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也许已经影响到了你我的生活。
据市疾控中心数据统计,2016年—2019年,我市近四年新报告病例年均增长率达到8.5%,呈现上升趋势,感染者和病人基数增加,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任琼表示,从我市近年来新报告艾滋病疫情来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男女比例约为3∶1。从传播途径来说,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经性途径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近四年来新发现的病例96%是通过性行为感染,其中又以异性之间性传播为主,但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任琼介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软件被广泛应用,一些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追求刺激的人很容易因为高危性行为而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从感染年龄来看,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异性性传播为主。我市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比例从2016年的18.9%增加到2019年的29.8%。艾滋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龄化趋势呢?任琼分析,伴随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男性性活跃期延长,老年人性需求往往不被家庭和社会所正视,易引发不安全性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在乎”的心理,极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这是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感染人群中,以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居多。”任琼介绍,因艾滋病防控知识欠缺,他们不懂得保护自己或存在侥幸心理,有些人在整个性行为过程中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发生高危性行为,仅一次便“中招”的并不少见。“在调查中甚至还发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感染艾滋病后,认为不严重,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殊不知高龄患者免疫能力偏低,受到艾滋病病毒侵害后,病情进展更快,如不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规范抗病毒治疗,更易引发各种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除老年人外,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这一群体感染率也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15—24岁年龄段男性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83.3%是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而有监测显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高达6.8%。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外界充满好奇心,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导致他们感染风险增高,使得青年学生也成为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风险人群。
多管齐下,合力做好防控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搭建了全市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200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主任,25个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2017年所有县(市)区都纳入市防艾委成员单位,确保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全市形成合力。全市建立了“宣、教、防、控、治”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政府、社会”两个层面广泛参与,“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环节全面干预,“加强防艾宣教、开展高危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四方面措施落实的艾滋病综合防控管理机制。
目前,通过全方位干预,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新发现病例中注射吸毒感染构成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34.6%下降到目前的2.46%,吸毒人群哨点监测显示HIV感染率由12.2%下降至目前的0.13%。
全市建立完善了市—区(县)—社区(乡、镇)三级检测服务网络,大大扩大了检测覆盖面。截至目前,我市拥有确证实验室1家,初筛实验室54家和242家艾滋病快速检测点,实现了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艾滋病检测全覆盖。从2017年开始,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在公职人员体检中开展了HIV抗体检测,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20年,全市共对160余万人次开展了HIV抗体检测。
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进行随访管理,及时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转介到定点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促进存活病例坚持规范治疗,为其提供定期随访检测等关怀服务,并给予心理干预、医学指导和预防传播教育。在干预方面,我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成立了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开展了高危人群摸底调查和行为干预。2020年,市级及县(市)区疾控中心累计免费发放安全套52.71万只,发放宣传资料16.15万份。
同时,在我市做好广泛的防艾宣传,坚持宣传“常态化”,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建立艾滋病防治宣传阵地,将大众宣传教育与重点人群宣传教育相结合,围绕“提高防艾意识,关爱艾滋病人”的活动主题,全市防艾工作者积极开展防艾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重点场所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此外,市级及12个县(市)区疾控中心为市民提供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医疗保健机构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市妇幼保健院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已指定1家市级及4家县级医疗机构为艾滋病抗病毒定点治疗医院,对只要有意愿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范围;民政部门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了生活救助和住院医疗补助。
谈“艾”勿色变,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很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看待艾滋病患者时总会戴着‘有色眼镜’,谈‘艾’色变。这导致一些人,在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第一选择并不是去医疗机构或疾控部门进行检查,而是选择小心翼翼地保护‘身份’不被发现,更有一部分人在得知自己感染后选择放弃治疗。”任琼提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家庭和社会应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积极引导其进行治疗。当前,艾滋病虽然不能治愈,但 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任琼告诉我们,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防治艾滋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广大市民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遏制艾滋病,关爱生命、消除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