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在银行被抬起做人脸识别、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无法交医保……近期相继发生的多起“老人被高科技抛弃”事件,引发高度关注。
在1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央行等部门进行了回应。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如何解决?有哪些实招?一起来看。
“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的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遇到不便,不能充分地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国家出手了!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这个《实施方案》的核心,简单用一句归纳就是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第一类就是要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第二类是专设老年人的服务通道,第三类是保留人工服务。
赵辰昕透露,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各领域配套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智能技术看不成病
如今,很多医院都使用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服务,极大便利了广大患者看病就医,但同时,也对一些不使用和不会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和困难。
“我们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2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王海东表示,一是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
二是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一定要保留这个渠道,还要畅通这个渠道。
三是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一定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这是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同时,还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四是进一步简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智能技术,要能适合老年人的需要。
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类楼堂馆所出入必要“健康码”,让很多老年人犯了难。
“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 王海东说。
王海东指出,一是整合。把有关的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有很多朋友反映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如让自己去填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让电脑多费点事,让老年人多省点事,这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互通互认。三是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四是开设无健康码通道。五是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争取使其他的替代方式也能够作为出行的一个凭证。
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
“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事件的背后,是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习惯用现金的现实,而一些地方拒收现金,令老年人无助。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说,针对现在出现的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情况,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李伟指出,将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还有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同时,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一些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
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同步解决老年人数字化适应问题
记者26日从国家医疗保障局了解到,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预计将在2021年底前投入使用,目前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用户量超过3亿。同时,医保服务将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方式,同步解决老年人等群体数字化适应问题。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说,今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信息平台项目主体建设完成,为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生态融通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奠定基础。今年11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在广东省率先落地使用,标志着全国平台建设工作进入落地实施阶段。目前,各地积极推进医保信息平台建设,预计2021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据悉,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研发了医保电子凭证。截至目前,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安徽、四川等29省份医保电子凭证已在医院药店开通使用,接入定点医疗机构超过2.6万家,定点药店超过7万家,预计年底可在全国所有省份开通使用。
医保关系千家万户,老年人等群体更是医保信息的高频使用者。这一庞大群体将如何适应医保信息化的进程?对此,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解决老年人等群体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国家医保局正组织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服务事项进行摸底排查,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不断改进传统服务方式,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聚焦医疗保障民生领域“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针对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认定、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等老年人等群体办理的高频事项,指导地方尽快出台一批便民、利民举措,发挥线下等传统服务方式兜底作用,同步提升线上服务对老年人的适用性,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医疗保障服务。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