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26日通报,11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2例(上海5例,广东4例,江苏1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9例(均在内蒙古);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例(均在上海),本土病例1例(在内蒙古)。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2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78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382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54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06例(其中重症病例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155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490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77922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768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境外输入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例(境外输入2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5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321例(境外输入317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653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866例(出院5295例,死亡10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623例(出院553例,死亡7例)。
一问: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成“雷区”?
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进口冷链食品屡成“雷区”,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对与“冷链”相关的热点关注,多部门专家解答公众疑问。
11月7日,经天津入境的德国进口猪前肘外包装标本和印度进口冻带鱼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11日,天津市静海区1份大比目鱼外包装涂抹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2日,天津市津南区某冷冻批发市场发现1份混检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地局部疫情源头都指向进口冷链食品,三文鱼、厄瓜多尔冷冻虾等产品屡次被检出携带新冠病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认为,国外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跨境运输过程中冷链食品及外包装极有可能成为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近期,各部门和各地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及覆盖范围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随之增加。
“这也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李宁说,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二问: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
“进口生鲜还能不能吃?”面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阳性频发,这个问题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说,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并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引发感染。
张流波介绍,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实现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消毒后再接触表面,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进行过消毒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公众不必过度紧张。
李宁补充道,烹饪过程也要保持清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三问:进口冷链食品怎么全面消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据此,海关总署对口岸环节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包括明确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作业流程、消毒技术规范及配套监管措施。一些口岸规定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用5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或0.2%至0.4%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喷洒或擦拭消毒外包装的六个面,作用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介绍,自方案发布截至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累计160多万件,重量3万多吨,消毒范围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等。
相比常规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低温消毒更加困难。张流波说,目前正在加紧研究相关技术方法。
四问: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后,公众应该怎么办?
先消毒、后洗手、防飞溅、查周边、高温洗、速处理。
张流波提示,公众在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应首先对外包装表面进行消毒,随后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处理外包装时,要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做好周边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接触食品的炊具及时清洗,使用过的残渣单独包装,及时处理。
“在采购新鲜食材时,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李宁介绍,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
五问:流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如何监管?
不少人担心,病毒会不会通过进口冷链食品流入市场的链条造成传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说,监管部门将重点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及时开展市场风险排查;二是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三是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四是落实预防消毒措施;五是推进追溯平台建设。
自10月30日起,天津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已全面上线运行。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或货柜上的电子溯源码,了解到原产国/地区、上游企业(进口商)、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
“总结过去11个月的经验,我们有信心防止出现疫情卷土重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面对未来春节人员大流动,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重大的疫情。
相关新闻:
内蒙古满洲里市疫情由境外输入引起
记者从26日下午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满洲里市的确诊病例新冠病毒与俄罗斯流行毒株高度同源,满洲里市此次疫情是由境外输入引起。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文瑞说,目前已对包某某和孙某某2例确诊病例进行基因测序,本次满洲里市的病例新冠病毒与已公开的全球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和输入我国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与俄罗斯流行毒株高度同源,满洲里市此次疫情是由境外输入引起的。下一步将继续对本次疫情进行溯源,对其他确诊病例也将进行基因测序和比对。
截至26日7时,满洲里市现有本土确诊病例11例(危重型1例、重型1例、普通型5例、轻型4例)、疑似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满洲里市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流调工作仍在同步进行,共排查出相关人员的密切接触者443人、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474人,全部917人均已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王文瑞说,满洲里市此次疫情具有家庭聚集性、学校班级聚集性和小区聚集性的特点。病例中2人为夫妻关系,2人为母子关系,2人为祖孙关系;病例中有4人同为满洲里市某中学同一班级学生,1人为该班教师;病例中有5人同为清华园小区住户,有3人同为世纪金城小区住户。
目前,满洲里市对划定为中风险区域的北区街道办事处、东山街道办事处和南区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街道实行了交通管制。满洲里市加强社会面管控,严查严控进出城车辆和人员,满洲里市居民可持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正常出行。
吴尊友:喀什疫情来自境外集装箱
11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谈及新冠疫情溯源问题时表示,疫情得到控制后,病毒不会突然从天而降,它一定是有来头、有源头,新疆喀什的疫情到底怎么来的,“最后查清楚了,和上海一样是集装箱。”
吴尊友表示,原来以为冷链可以作为病毒载体,但到了冬季了,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所有的都是冷链。当作为病毒载体的物质多了,疫情防范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因此想要防止冬季疫情的到来,既要防外面的人把病毒带进来,还要防外面的物把病毒带进来。
吴尊友进一步介绍,人传人和物传人有一定区别,物传人是指人接触污染的物品后感染了,物体被污染了,病毒不会增量,只是病毒不死而已,但是人感染了以后,病毒会不断地增加,所以“物传人一般来说病毒量小,造成的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但是人传人,一般来说病毒比较大,传播的效率比较高。”
“我们这次在喀什调查,第一例病人发生以后他一查就是137个病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判断零号病例已经不在我们所调查的病例当中了,最后我们发现零号病例就是一个装卸工,他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他传染给他的老婆,他老婆又传染给他的丈母娘、小姨子,这样又带到了工厂,就引起了喀什这次暴发疫情。”吴尊友强调,在疫情大流行的时候,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作用非常有限,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就是疫情的导火索。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