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 润 图/周 围
近日,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区)和第五届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名单公布。我市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蒸湘区联合街道洪家湾社区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未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环境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衡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衡阳市齐抓共管青少年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理想信念教育从娃娃抓起,核心价值入脑入心
“修学务早,及其精专。”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市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从娃娃抓起摆在教育首要位置。全市各中小学校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9年以来,利用开学第一课、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学习宣传教育活动6300余场次,参与学生近70万人次。广泛组织开展“红色故事汇”七进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讲红色故事2100多场次,超过30万人次聆听了红色故事。每年定期举行“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实现了区域内中小学全覆盖。
今年以来,策划开展“百万青少年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已开展相关活动3600余场次,参与学生70余万人次。
衡阳深厚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市充分发掘、阐发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广泛开展“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系列活动,推动国学经典、非遗曲艺、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以文化人培育新时代新人。近两年来,组织开展各类讲堂讲座、展演展示、交流互动达2000余场,现场参与学生人次接近40万人次。全市高规格承办全省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次,举办全市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9场次,全市中小学校开展“衡阳群众”志愿服务、“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上万场次。广泛开展“三爱”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1600余次,参与学生达30余万人次。
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学校联社区”活动,9800余名城区中小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扶贫帮困、文明创建宣传、亲情关爱、环境保护、防疫抗疫等实践活动,打通了学校、社区在文明创建中互联互通互助的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广大市民、学生对文明城市创建满意率的提升。通过活动引领,有效促进全市近百万名青少年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衡阳,留守儿童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放声歌唱
11月6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内,当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音乐响起,42名来自祁东县启航学校的留守孩子,身着红色校服登上舞台,投入地歌唱。他们此次参加表现脱贫攻坚伟大壮举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的演出。祁东县启航学校先行先试,组建了全省首个留守儿童合唱团,探索出了一条用艺术教育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为着力点,涌现出了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耒阳市留守女孩钟芳蓉等一批典型事迹,受到央媒、省媒等集中报道340余次,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11月11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衡阳·“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正式启动。首批20所示范点提名学校与驻衡高校、市直中学和文明单位签订了结对帮扶意向书,帮助乡村学校组建合唱、器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戏曲、体育等各类兴趣小组,培养留守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引导广大留守儿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自信自强。
该工程也是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之一。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落到实处,创建百所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特色学校,组织一支千名以上的专兼职文化体育艺术教育“衡阳群众”义务支教队伍,培养万名以上的留守儿童艺术兴趣爱好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帮助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截至11月20日,首批20个市级示范点提名学校已全部与结对学校、帮扶文明单位完成对接工作。接下来,首批20个示范点提名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宣传氛围的营造,加大与结对学校、帮扶文明单位的沟通、对接力度,按照“一县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一宫一亮点”要求,确保在今年12月底前,将20个示范点提名学校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织密未成年人思想保护网
在抓好校园教育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突出发挥学校龙头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区的平台作用,健全社区与学校、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实现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100%全覆盖,市(区)教育局、妇联、民政及社区100%配备专(兼)职家教干部,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平台,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培训1000余场次。市民政部门筹集147万元建成33个示范社区,争取省福彩公益金援建16个社区图书室,基本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服务平台体系。
在全市2296所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市州教育工作创新(特色)项目”。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级文明标兵校园8所,省级文明校园11所。完善“家校共建”工作机制,96%的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345家庭教育服务体系”,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1000余人,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全市巡回讲座,组织“百万家庭进学堂”,《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家庭教育“衡阳模式”。
多方发力,齐抓共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最优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市各级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创新,讲究工作方法,密切协同,部门联动,全力推动衡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衡阳市齐抓共管青少年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作为,将培育时代新人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指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市教育局牵头抓好学校教育;市民政局全面落实“四位一体”救助保护机制,各县(市)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100%;团市委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480余场次;市妇联着力打造“回雁家园”家庭教育品牌,组织开展“回雁”亲子课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600余场,惠及60000余个家庭;市城管执法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联合开展“护蕾”行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全市新闻媒体常年开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爱未成年人”等专栏专题,上半年各新闻媒体刊播关爱未成年人公益广告3000余条次,全市39条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和33个公园、广场、景区设置安装了180余个固定的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广告宣传牌,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先后选树了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3人、“中国好人”29人、“湖南好人”108人,重点选树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坚守常宁塔山37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乡村教师彭林富等育人标兵,广泛宣讲他们的优秀事迹,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积极宣传青少年励志典型,推出了刘品言等10名“新时代湖南好少年”,共评出市级“新时代好少年”120名。耒阳市留守女孩钟芳蓉以全省文科第四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却不忘初心、坚持理想,报考冷门专业考古学,其作为留守儿童的励志偶像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