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秒杀,要冷静
受疫情影响,今年传统线下销售模式受到冲击,网络直播带货却获得爆发性增长。直播带货是近年兴起的热门促销方式,特别是今年,“网红”带货成为一种潮流。有关消息显示,今年“双11”期间,直播带货是各电商平台主打的促销模式。由于直播带货属新兴消费业态,法律规制相对滞后,责任关系多样复杂,权责边界不够清晰(主播、商家与平台之间责任义务难划分),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容易发生问题,相关投诉正快速增长。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占比近六成。直播相关投诉举报数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头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占直播总诉求量的11.81%。当前社交平台、短视频App关于直播带货准入门槛较低,部分平台的产品质量、支付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售后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对此,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面对“双11”电商平台直播购物宣传轰炸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要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且具有专业选品团队的头部主播,尽量选择品质保证且有售后保障的商家和商品,按需购买,不攀比奢华,量入为出,不要被直播间营造的“超高性价比”“热卖”“抢购”“秒杀”等气氛所感染,避免冲动下单、盲目消费。
优惠规则,要看清
今年“双11”战线拉长,电商平台从10月21日就拉开了预售序幕。通过支付定金的预售消费模式,以“付定金立减”或“定金膨胀”等优惠形式进行促销。
“没有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近年来,许多商家在促销规则上下足了“功夫”,预售、满减、购物津贴、玩小游戏抢红包等营销策略,让“双11”越来越复杂了,也让许多网购消费者“心累”,甚至有网友总结了计算公式,堪称“数学难题”。玩法越来越多、优惠越来越少,也成为了消费者诟病的槽点。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清头绪,多与店铺客服沟通,了解清楚促销规则,避免盲目凑单。
根据《天猫预售业务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支付定金后,因买家自身原因导致未如期支付尾款,或买家申请退款且根据《天猫规则》《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等规则判定非卖家责任的,定金均不退还。
为避免财产损失,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参与预售活动时,应仔细阅读预售规则,下单前务必确认好消费需求,切莫因促销优惠而冲动支付定金;已下单的消费者要按照约定时间支付尾款,避免因超期而损失定金。在支付尾款时还应注意尾款金额是否与商家宣传的优惠价格一致。
网购骗局,要防范
“双11”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期,常见骗局以“预售”“红包”“客服”“信用提额”“刷单返利”“中奖免单”等为名义,诱导消费者点击非法钓鱼网站骗取其个人信息及财产,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点击陌生链接,电商平台退款应依照正规流程,收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对方提示“订单异常”“缴纳保证金”“退款”等情况时要谨慎,及时与店铺客服沟通,了解情况,防止上当。
价格驱动是“双11”吸引消费者的最强武器。然而在“全年最低价”“定金抵扣”“红包补贴”“满减”“限时抢购”“低价秒杀”等各类优惠活动背后,消费者还须留意各种“假优惠”价格陷阱。
一些商家惯用“先涨价再优惠”套路,看似优惠力度很大,实际与平时售价相当。一些商家用“虚构原价”、虚标“划线价”玩“假优惠”把戏。对此,消委会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提前关注想购买商品,留意平时销售价格,并在不同平台、商家之间“货比三家”,以此甄别商品是否真的降价,避免上“假优惠”的当。
境外商品,要消毒
随着物流体系的不断升级,“海淘”“代购”成为“双11”重要消费方式。但当前国外疫情控制不乐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海淘或代购境外地区商品时,务必要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根据卫健委、疾控中心等部门的提醒,对于从国外境外进口的商品,消费者收货时要做好外包装消杀。无论是快递外包装,还是商品外包装,建议都进行严格消毒。
此外,包装箱、包装盒最好及时丢弃或销毁,尽量不带入室内;接触物品包装后,要及时洗手消毒;而食用进口冰鲜、冷冻食品,则一定要煮熟煮透,尽量热吃。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