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周瑞华 图/本报记者 彭 斌
2020年9月7日,在长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度过了自己的90岁阳历生日,当天,他郑重许下了生日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
2020年11月2日,在衡阳,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里,测产组长谢华安大声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三丘田,算出平均数,亩产是911.7公斤!”测产现场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
此前的7月,基地对双季稻中早稻进行的测产验收,测得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加上此次三丘晚稻测产平均达911.7公斤。这表明,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叁优一号”平均亩产突破了3000斤,达到了1530.76公斤,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新纪录!
测产稻田边的山坡上陈列着一副大标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昨天的这个纪录,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恰逢其时。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30.76公斤
谢华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牵头的专家组由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和各大院校的农业专家组成,此次是专门来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晚稻进行测产的。
好事多磨。位于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的测产现场昨天一早就下起了霏霏细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和媒体的记者们不得不个个身披雨衣,广袤的田野里,红的、白的、蓝的雨衣点缀在金色的稻田中,格外醒目,连田埂边架起的直播摇臂也被鲜艳的雨衣包裹得严严实实。当天,中央电视台对测产活动进行了大型直播,来到这个小山村的各媒体记者足足有100多人。
上午10时许,远道而来的专家们分成3个小组,穿着雨衣雨靴下到稻田里。随即,三台收割机轰鸣着,缓慢地开进了三丘试验田。田里的水稻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压弯了腰的稻穗陆续被收割机“吞”进“肚子”中。专家们紧盯着3台收割机,显得有点紧张,不时喊收割机停下。原来,因为下雨,少数压弯了腰的水稻倒伏在田里,收割机“够不到”。专家和工作人员便纷纷走进泥泞的稻田中,拔起“漏掉”的稻穗,扔进收割机里,力争“颗粒归仓”,测产准确。收割完毕,收割机纷纷“吐”出金色的稻谷,工作人员围成一团,用一个个编织袋接好,准备称量。
100多公里外,袁隆平院士在位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家里,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观看现场测评。 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叁优一号”平均亩产突破3000斤、达到了1530.76公斤的好消息传来,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袁隆平院士的梦想逐步实现
当天,因为多了一道烘干的程序,再加上专家们要按照公式进行计算,所以最终结果“姗姗来迟”,到中午12点半之后才出来。在等待的同时,现场有人居然带来了电饭煲,打算第一时间试“吃”高产杂交晚稻。
不久前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天,2020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论坛主席、袁隆平院士在视频连线中就信心满满地表示:在湖南衡南县种植的双季稻示范片,今年测产有望突破亩产3000斤大关。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的毕生追求。实际上,袁老的梦想也逐步成为现实,在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上,袁隆平团队不负众望,屡破超级稻单产800、1000、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袁隆平院士说,稻米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超过60%的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而湖南省的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连续40年都居中国第一,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也是中国第一,杂交水稻的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作为水稻生产大省,在袁隆平院士等一批水稻专家的带领下,湖南杂交水稻的技术研发多年来领先全世界,在杂交水稻原创技术上一马当先。这次的测产结果,再次证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具有绝对领先的优势。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现在,这个梦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