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邹雪峰 制图/王 青
主要经济指标满屏“转正”,支撑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大多位居全省前列……衡阳经济“三季报”显示,全市经济呈现出恢复增长回升提速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稳中趋好”。
A
经济运行质量“稳中趋好”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扭负转正”,增速居全省前列……衡阳经济“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各项指标逆势飘红,呈现满屏“转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速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全社会用电量一季度、半年均稳居全省第1,前三季度居全省第2;工业用电量增速二季度排名全省第1,一季度、前三季度均排名全省第2。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季度稳步前移,前三季度均排名全省第3。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多排位靠前。与此同时,我市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稳中趋好”:地方收入税占比达70.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统筹兼顾财税提质和惠企纾困,新增减税8.39亿元,减免养老保险4.8亿元;市本级设立2.03亿元解困资金;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17亿元、贷款贴息1.28亿元。
B
现代产业强市
建设稳步迈进
我市推出了链长制、“船山论坛”等新举措,成立了祝融学院、企业上市辅导中心等新平台,推动现代产业强市建设稳步迈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9%,比上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县(市)区、市直园区规模工业增速全面转正,12个规模工业主要行业有6个实现正增长,60户重点监测企业产值有20户实现两位数以上増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2%,比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8.5%,居全省第2。新增“四上”企业345家,其中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9家,均居全省第2。服务业方面:三产增加值增长2.5%,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增长较好,信息服务业增长22.2%;快递业务量増长69.42%,排全省第2。举办银企对接63场,投放资金35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同比多增100.6亿元。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4%。早稻面积、早稻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5%、6.3%,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存栏生猪389.34万头,提前完成省定任务。目前,我市正以建设现代产业强市为主抓手,着力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八大基地”,重点瞄准生态绿色食品、轻工纺织、汽车、生物医药等14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C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回升,三产投资增长18.7%,增速高出产业投资1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6%,増速比上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民生工程投资分别增长29.5%、22.3%、13%。重点项目支撑有力,28个在衡省重点项目、283个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82.1%、81.3%,均超时序进度;11个省重大产业项目、8个省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9.15%、118.6%,分别居全省第3、第4。全市先后组织3次集中开竣工活动,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803个,居全省第2。衡永高速、茶常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开工,比亚迪车灯厂、万魔声学等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后劲不断增强,全市在线审批办结项目6599个、总投资7957.57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达11.7%、10.3%,均居全省第2;其中社会投资项目占比达69%,高出全省17.09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1。全市争取国省预算内资金、专项债资金104.4亿元,支持项目416个。实际到位内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6.4%、8.2%;签约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6个、亿元以上项目1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