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9月17日,一位14岁男生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坠亡,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现在的孩子真的那么脆弱吗?
青少年是人生中最美好阶段的开始,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的表达和成人有所不同,自我意识的形成也让许多家长觉得:“我孩子进入叛逆期了,不听话了。”
其实,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孩子在变化,我们没有适应和跟上孩子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口中的“你out了,老古董了”。
除了和父母的冲突,青少年和外部环境、老师、同学、伙伴等,也会有一些冲突。孩子的情绪很多时候是通过行为表达,尤其是那些令人看起来不太能理解、不太能接受的方式。
青少年自伤自杀是一种现象,关注和评估行为的风险,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其所表达的情绪和诉求。青少年的自杀,很多时候不具备计划性,情绪“上头”可能发生冲动性的自杀,往往造成严重伤亡后果。所以,家长们对于孩子有自杀言行的,要格外注意,而不是掉以轻心。
相比自杀,发生概率更高的非自杀性自伤更值得引起大家关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自伤,并非是想死。最常见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也有人是自我惩罚。方式上有切割、灼烧、刺伤、击打、过度摩擦等。
青少年自伤和自杀,两者既独立又关联。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一个合适的情绪表达和排解途径,当他烦躁、焦虑、伤心、愤怒的时候,被情绪所控制,不知道如何平静下来,偶然一次割伤手臂后感觉到痛,见到血,瞬间感到特别放松,导致一些青少年把自伤当做排解负性情绪的唯一手段。
有些孩子在情绪糟糕时候,多次和父母暗示或明示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理解,父母总觉得没那么严重:“年纪轻轻,有吃有用,哪有什么压力?”久而久之,有些青少年开始用激进的方式来唤起父母的重视。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重视了,孩子想要的,都尽力去满足了,到底还想要什么?其实,若总以成人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会出现2个极端:“没多大事”和“天啊,这么严重了”。若从儿少科医生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孩子变安静了、不大爱笑了,这是一个信号:孩子可能有心事,但这心事不想和父母说,也可能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了。必须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究竟是家庭还是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内心有哪些想法,不能忽视。
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从成人角度看起来不可接受,可从孩子的角度看起来却又再正常不过,有其独特的“合理性”。青少年在学校得不到同龄人的认可认同,融入不了同龄人的社交圈,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或被同学嘲讽羞辱了一次;或被校园欺凌;或成绩下降老师批评、父母责备,自己又无可奈何;或自己长痘、身材矮小;或早熟,被宿舍室友孤立等等。在不成熟的认知下就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烦躁、焦虑、伤心、愤怒、失望、无助,进而发生各种自伤自杀行为。因此,要让孩子讲出心事,帮助孩子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孩子感觉你是愿意倾听并支持、帮助他的人。若情绪行为严重到家长所不能控制的范围,可寻求专业的机构或医院帮助。
青少年的自伤自杀行为,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容忽视。
(作者系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