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姓起源
(一)黄帝之子有荀姓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载,今案:《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这是说黄帝子十二姓中已有荀姓,故荀姓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又《姓氏考略》云,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专门负责制作官帽,是我国冠的发明者,当为荀氏之始祖。
(二)源出姬姓,系郇姓所改
据《广韵》载,荀姓源于姬姓,系郇姓所改。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有子受封于郇(都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后迁于山西新绛县西),建立郇国,是为郇伯。其后子孙有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
(三)晋公族之后,以邑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荀氏,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郇国被晋国所灭,以为邑(今山西绛州正平西十五里),隰叔之裔以邑名‘荀’为氏。”
又《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息,裔孙骓、嘉、会,皆为卿大夫。其族为大,别为三族:一曰晋公族逝敖,生林父,为文公中行将,谓之‘中行荀氏’;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于知,以所食邑氏,谓之‘荀知氏’;三曰逝敖曾孙欢,食邑于程,谓之‘荀程氏’。汉宣帝名询,当时改荀为孙,以避上讳,故刘向校荀卿书谓之‘孙卿子’。十一代孙遂,居颍川,复本姓。”
又《中华小字典》云:“荀,姓也。荀本侯国,晋灭之以为邑,其裔以邑为氏。”
二、名人传略
荀子(约前313—前238一说约前340—前245),战国时思想家,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之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避汉宣帝讳改也)。战国末赵国人。荀卿15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至齐襄王时,已成为最有声望的稷下学者,官至祭酒。他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到了楚国,被楚相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置。此后一直居住在兰陵,从事著述和讲学。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自己的著作《荀子》中。荀子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既尊崇礼仪,又提倡法制的观点,并主张人性本恶,应该通过学习使人接受礼仪教化。最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天道有其内在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同时,他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些思想已经具备了唯物主义的因素。其门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人。西汉经学多出于荀门传授。著有《荀子》一书,总结和发展了先秦的哲学思想。
荀彧(163—212),汉献帝朝大臣。字文右,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出身士族,聪明机智,雅正通达,自幼熟读兵书。始附袁绍,后归曹操,任司空。追随曹操屡献奇谋,计保兖州,官渡之战,充分显示了荀彧的智慧与才能。东汉建安元年(196),荀彧担任侍中,代理尚书令,建议曹操迎汉献帝定许都,使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政治形势。八年(203),曹操表奏荀彧为万户亭侯。曹操和荀彧关系十分融洽,私交至深,并把女儿嫁给荀彧长子荀恽为妻,后称安阳公主。但荀彧与曹操政治目的不同,最终并未完全展现其卓越的才华。建安十七年(212),荀彧饮恨服毒自尽,年50。谥曰敬侯。
荀勖(?—289),晋武帝朝尚书令。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司空荀彧的曾孙。曾任魏从事中郎,领记室,封关内侯。西晋建立后,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继任中书监和侍中,迁尚书令。荀勖忠于职守、工作勤奋,长期在中书省任职,专管机密大事,对晋初的政体建制、文化教育等做出了较大贡献。荀勖有才思,兢兢业业,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迕争,因此能始终得到晋武帝宠遇。太康十年(289),荀勖去世,谥曰成。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