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900多年前那场“国考”群星闪耀
  ■李令飞 

  说到深刻印象,千年前的一场“国考”也深深地烙在历史的长卷上,这就是北宋嘉祐二年举行的、被称为史上“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科举考试。这场科举考试可谓群星闪耀,来了解一下。

  这场宋朝“公务员”选拔的“国考”,凑齐了“宋六家”

  这次产生的很多进士,对后世的文学政治思想影响大。

  后世之所以将北宋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是因为这一次科举考试中,产生的很多进士,对后世的文学、政治、思想等领域影响非常之大,无论政治、经济、文学、经学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

  其中,“唐宋八大家”占了三席,分别是苏轼、苏辙和曾巩。经后人梳理总结,在《宋史》中有传的就有20多人,他们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吕大钧、张璪、章惇、朱光庭等。这些人中,有9人曾担任宰执,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等。

  看看他们都在哪些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学家有苏轼、苏辙、曾巩;理学家张载、程颢和吕大钧;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张璪、林希、蒋之奇、邓绾;保守派名臣朱光庭、梁焘……有意思的是,后来成为理学大家的张载是程颢的表叔;曾巩与他的弟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兄弟曾阜,一门四人同科及第;状元章衡与叔父章惇同科及第,但章惇的名次在侄儿章衡之下,深以为耻,遂放弃殿试成绩“委敕而出”,下次科举考试时,高中甲科;以擅长险怪文风的太学生刘几名落孙山发动“进士群辱欧阳修”,后来痛改前非,彻底摒弃怪僻文风,两年后改名为刘辉,被担任殿试详定官的欧阳修擢为第一,获得殿试甲科……可以说,1057年的那场“公务员考试”,不仅照亮了北宋的星空,也因其群星闪耀,辉映着历史的星空。

  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因为这次科举考试,因缘际会齐集京城,其中四大家与这次贡举直接有关:欧阳修身为主考官,曾巩与苏轼兄弟都是进士及第。另两大家也在京城:苏洵送二子应试,王安石正在京担任群牧判官。

  有学者分析:嘉祐二年的礼部贡举之所以能遴选出这么多杰出才俊,除了归功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慧眼识才,也应归功于范仲淹昔日推行的庆历新政。新政“十条”中的一项举措为“精贡举”,含教育振兴与改革、科举考试改革两个部分。朝廷在国子监设太学,又在地方州县遍设官学,史称“庆历兴学”。从庆历兴学至嘉祐二年,已有十余年时间,苏轼、苏辙、曾巩、王韶、张载等嘉祐二年的进士,正是在这十余年间接受的教育。

  苏轼名次不靠前但名气最大

  嘉祐二年的贡举考试,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尽管历史的真相是他的考试名次并不靠前,但因为相关的单科考试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大赏识,以及由此产生了口口相传至今的若干精彩故事,使大家误以为,苏东坡因为欧阳修为了避嫌的原因,与那届科举状元擦肩而过。

  实际上,苏轼参加的嘉祐二年进士科礼部贡举考试,第一场考试中,所作诗赋被评为不合格,第二场试论得第二(《刑赏忠厚之至论》,即应试的短论),第三场试策成绩不详,第四场试经义得第一。综合四场成绩,顺利登科,获得进入殿试的资格。如果不是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欧阳修与梅尧臣的赏识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很可能在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中落第。

  在后来的殿试中,苏轼中第四甲,苏辙中第五甲,排名是较靠后的。按惯例,第四甲可授予“判司簿尉”范围的官职,第五甲则不能立即授官,须候选。

  链接

  宋代科举制度   锁院与糊名体现公正性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已十分完善和成熟,除有一些制度创新外,还改进了公正性。

  “锁院”“糊名”都是在宋代提出并完善的。在宋太宗淳化元年,为公平取士,知贡举苏易简入贡院后,便不与外界沟通,此后成为定制,被称为“锁院”。

  到宋真宗初年,规定所有的试卷,要经过封印院糊名之后,再送往知举官处阅卷。“糊名”制度的诞生使得考试完全凭借考生的答卷情况来选拔人才,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的公正性。公正性的提高,可以看成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备的一个重要特征。

  北宋嘉祐二年   科举考试的全流程

  考试之日,考生凌晨入场,依次就座,主考官将试题写出后,考生对题目有疑问,可向主考官提出。

  考试结束后,由内侍官收取试卷,先交编排官,去掉籍贯、姓名等,另行编号,然后交给封弥官誊写一遍,校对无误后,盖上御书院的印章。这一过程就是“糊名”,目的是防止营私舞弊。

  接着,由初考官初次判卷,定出等第;然后再次“糊名”,由覆考官覆判;随后由详定官启封,以两次判卷的结果决定等第;最后交还编排官,揭去糊名,恢复姓名、籍贯,决定礼部录取的名单,奏闻朝廷,以供殿试最后裁决,这叫奏名,也叫定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900多年前那场“国考”群星闪耀
荀姓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900多年前那场“国考”群星闪耀 2020-08-15 2 2020年08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