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如此“任性”是何原因?会增加哪些风险?漏洞如何堵上?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我手机上的APP,我都管不了?
“任性”APP各种“管不住”
“现在用QQ浏览器打开腾讯网,点击一个链接,就会自动蹦出腾讯新闻APP。”习惯通过手机浏览器阅读网页的深圳居民小张说,这种情况导致操作更繁琐,而且有被强迫使用之感。
记者尝试多款其他浏览器发现也存在此类情况。如通过Chrome浏览器尝试百度搜索,有时会自动启动百度APP;通过UC浏览器打开淘宝网,有时则会跳转到手机淘宝APP。
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CEO曾公开表示,因不满强制跳转启动,他选择卸载百度APP。
除“强制跳转启动”,记者发现,安卓系统手机上多款APP存在频繁自启动、关联启动,访问、读取手机用户信息的情况。
如网易邮箱、QQ等常用工具APP几乎每天自启次数都在100次左右;滴滴出行APP启动后在一分钟之内尝试启动9款其他APP;途牛旅游APP在自启动后的一分钟内尝试启动15款其他APP后台运行。部分办公、社交、娱乐类APP启动后会在短时间内高频次访问手机照片、文件,多者超万次,还有的则频繁读取用户通讯录等信息。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APP在格式化的隐私政策或相关规则中“藏”入授权“跳转启动”“关联启动”等方式的条款,诱导或迫使用户同意。
“任性”APP“馋”的是利益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安卓系统中,通过在APP程序中加入特定代码,即可实现从网页向本地APP强制跳转。“有的是点击一次链接就自动跳转,有的是点击、使用多次会唤起后台的APP,让它接管用户原来在网页操作的功能。”
该工程师表示,“自启动”“关联启动”的原理与此类似,都是开发者通过在系统加入特定代码让APP尽可能处在“被使用”的“活跃”状态,“用户如果不用APP,就让APP自己用、互相用。”
为何如此?记者从多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处了解到,一款APP产品的考核指标当中最重要的是“日活跃用户”。APP被启用次数越多,“日活”数据越好,商业估值就越高,盈利能力就被认为越强。“为了抢占市场,谁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高APP‘日活’量的方法。”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另外,一位软件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在用户安装、首次打开或使用APP等过程中授予的各类权限大都是“一次授权、长期使用”,这意味着APP只要启用,就可随时收集用户相关信息,如位置、通讯录、安装应用等。这些信息当前被广泛用于制作用户画像、行为标签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无利不起早,部分开发者让APP这么‘勤奋’,‘馋’的是手机里的用户信息。”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汉华认为,此类行为导致发生超用户预期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技术风险明显,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法律风险。
专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工信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要求“未经明示且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开启应用软件”;《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也要求,收集个人信息需满足最小必要原则,自动收集个人信息的频率应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最低频率,不得随意扩大收集范围。
管住“任性”APP:堵技术漏洞、强法律保障
针对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用户隐私泄露隐患等问题,今年5月中旬,工信部通报了一批侵害用户行为的APP,并责令整改。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介绍,在操作系统中允许APP通过自启动、关联启动等方式被唤醒,其本意是增强手机、购票机等电子设备覆盖和适用各类应用环境的能力,方便用户在各类应用间切换。但如果存在通过权限等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且并未在隐私政策等规则中明确指出具体目的的,其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则涉嫌超出了业务功能实际需要。“要解决此类问题,既要堵住技术漏洞又要强化法律保障。”
奇安信集团工程师认为,安卓系统权限过大,不同开发者可在安卓系统上对底层代码自行修改,这是用户管不住“任性”APP的重要原因,而一些应用市场则对APP安全性审核不严,致用户利益受损。
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翁健等专家建议,应将“是否存在超范围获取用户信息风险”列为APP安全审查核心标准之一,不能满足安全标准者不得进入市场。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表示,对于APP提供的格式化的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网络运营者是否尽到法律要求的合理提示义务,如果存在通过格式条款加重用户责任、排除用户主要权利等情形,该条款无效。
另外,臧雷等专家也提醒,当前不少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对APP运行情况进行监测,用户应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定期检查APP运行情况。据新华社
机不离手,我又能管住自己吗?
88.5%受访者最近手机使用时长增加,受访者主要用手机刷短视频和沟通工作事项
如今,很多人都是“机不离手”。疫情发生以来,有的人手机使用时间比以前更长了,也有人养成了健康、有节律的手机使用习惯。最近,你每天使用手机多长时间?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4.2%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在5小时以上,88.5%的受访者坦言最近手机使用时长增加了。89.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使用手机方面养成自律的意识和习惯。
受访者主要用手机刷短视频和沟通工作
调查中,每天使用手机少于1小时的受访者仅占1.9%,1~3小时的占15.8%,3~5小时的占41.1%,5小时以上的占34.2%。
88.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最近手机使用时长增加了。交互分析发现,已患近视的受访者这一比例(90.4%)明显高于未患近视的受访者(85.0%)。受访者中,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增加最明显(90.0%),其次是上班族(88.8%)。
“我以前上网主要是逛论坛、刷短视频、看电视剧,现在加上了上网课。”河北某高校学生林淼说,短视频内容丰富,旅行美景、知识科普、搞笑段子应有尽有,“有时能连着刷一小时,我还经常上网和同学聊很久”。
山西的刘畅(化名)儿子读高中,她表示,孩子自制力差,以前她就要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对孩子进行监督。“最近他在家上网课,更是有了正当理由上网、玩手机。经常下了课还继续逛网站,或者抱着手机打游戏,一玩最少两个小时”。
调查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受访者主要用手机刷短视频(67.9%)和沟通工作事项(62.3%),其他还有: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53.3%),浏览新闻和资讯(45.9%),看影视剧(45.8%),打游戏(38.2%),上网课(31.1%)等。
81.9%受访者会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手机时长
关于手机使用时长增加的原因,65.0%的受访者认为是外出活动减少,注意力在手机上,60.9%的受访者认为是线上娱乐活动变多,60.3%的受访者认为是线上业务沟通变多,其他原因还有:打发时间(45.1%),上网课的刚需(41.8%)等。
林淼目前已经返校,回想起在家的几个月,她坦言没有成就感,“我在家除了玩手机还是玩手机,虚度了大把光阴,感觉太放纵自己了”。
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会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长。受访者中,上班族这方面的自觉性最高(82.8%),其次是大学生(80.3%)。未患近视的受访者(84.4%)比例明显高于已患近视群体(80.5%)。
刘畅介绍,开学后,她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不允许孩子带手机上学。“学校生活慢慢恢复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会减弱一些。我和他爸爸也会限制他玩我们的手机,有意识地培养他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调查中,89.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使用手机方面养成自律的意识和习惯。受访者中,上班族这一比例(90.8%)最高,其次是大学生(88.6%)。
受访者张嘉敏(化名)认为,虽然手机方便快捷、功能强大,成为很多人的必备工具,但是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去更好地利用手机,而不是被手机左右。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