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读后随感
~~~——《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读后随感
~~~——《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读后随感
~~~——《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读后随感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者的大爱
——《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读后随感
  ■蒋阳波

  初读《围城》的时候,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实在想象不出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才,将文字之间的意义拓展得如此丰富而幽默。这是了解钱钟书的开始。

  钱钟书无疑是那类天性聪慧的人,连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与老师吴宓都这么认为。

  钱钟书不仅仅是天性聪慧,其读书用功之勤奋,怕也是世所罕见。据说钱氏在清华四年,竟“横扫清华图书馆”,把馆内130万册藏书,从A字一号开始,全部通览一遍,未有一册遗漏者。岳南在《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这本书中《吴宓与钱钟书的恩怨是非》一文中认为:“如此算来,每日读书数量为890册还要多一点,这个数字显然已超出了一般的传奇演义故事而变成神话小说了。”

  才华出众,很容易个性张狂。钱钟书便如是,其张狂性格和随意臧否人物的本事,为众生所领教。陈福田在清华时,希望钱钟书进入清华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钱钟书一口拒绝了,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吴宓为其解脱:“学问和学位的修取是两回事。以钱钟书的才质,他根本不需要硕士学位。当然,他还年轻,瞧不起清华现有的西洋文学教授也未尝不可。”钱钟书任教于西南联大是1938年,年方28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常有惊人之语。虽然在西南联大破格晋升为教授,但在西南联大任教不足一年,就悄然离开。离开之时,跟学校无半点交代。

  期间,钱钟书自恃才情,还曾给老师吴宓不少的打击。即便钱钟书如此,吴宓内心生气,但仍与梅贻琦、陈寅恪等都认为人才难得。当时主持联大事务的梅氏仍致电挽留。吴宓则于校内一片反对声中力争再聘。那时,钱钟书已在湖南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钱钟书在离开联大后,轻狂的性格与心态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变得谨小慎微,藏而不露,且大有老谋深算、养精蓄锐之态势。到了1993年春,吴宓女儿吴学昭整理吴宓的日记和遗著时,发现有许多关于钱钟书的记载,便写信给钱氏夫妇,问是否愿意看看她父亲日记中涉及二人的部分。征得同意后,吴学昭寄来了她摘录的日记片段,钱钟书看到早已过世的“傻得可爱”又“老实得可怜”的老师人生历程中那饱蘸深情与椎心泣血的记述后,真诚地向学昭女士自我检讨:“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情,‘愧生颜变’,无地自容。”他深悔自己对老师恭而不尊,以致“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但事已至此,“内疚于心,补过无从,惟有愧悔”。

  一个人的才华是无法掩盖的,但倘若恃才傲物,目空天下,则于人于己多有不利。吴宓身为奇才钱钟书的老师,一边要忍受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给他不停地带来的麻烦,甚至包括对自己的讥讽,一边又能够以极其宽容、呵护的心态去引导其成长,这是一份更宽广博大的爱。而这份宽容的爱,恐怕是钱钟书在人生的前大半生涯中都未能仔细体会到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三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奇思妙想构筑的独特世界
民族裂变 家国情怀的碰撞
学者的大爱
一份“阅读”张炜的完备资料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学者的大爱 2020-04-14 2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