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天气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期。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春季是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中毒事故的高发期,目前我省已经发生多起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提醒市民清明期间上山祭祖扫墓,看到野生蘑菇请勿乱采摘食用。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急诊科主任谢德东介绍,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据统计,每年的4至6月份,都是市民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故的高发期,医院每年接诊这类病例在30例左右,基本以家庭集体中毒案例居多。
据悉,我市最容易被误食的毒蘑菇主要为灰花纹鹅膏菌、剧毒亚稀褶红菇和日本红菇。灰花纹鹅膏菌外观与“鸡丝菌”相似,误食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造成肝脏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剧毒亚稀褶红菇外观上与“火炭菌”“炭烧菌”相似,误食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随之出现肌肉疼痛、酱油色尿液等症状,严重的将造成心肌损伤;日本红菇,外观上与“石灰菌”相似,通常在食用后2—4个小时出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毒蘑菇没有明显标志,且大小、形状、花纹等变化多端,非专业人士不易鉴别,购买蘑菇应尽量选择正规的超市、菜市场。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蘑菇中毒的特效药,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不去采、不去吃。万一误食毒蘑菇,应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送医治疗,有条件的话,最好带上食用的蘑菇,方便医生对症下药。
相关链接
如何辨别有毒蘑菇?
野生蘑菇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欢,民间曾流传了很多种鉴别有毒蘑菇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作红介绍,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
这种说法有误,鸡油菌、褶孔牛肝菌颜色鲜艳,却美味可食用;而“长相平平”的灰花纹鹅膏菌则有剧毒。
误区二:“长在潮湿地方的蘑菇有毒,长在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误。有些长在松林中的鹅膏菌、口蘑、红菇也是有毒蘑菇。
误区三:“虫咬过的蘑菇无毒。”
错误。一些有毒蘑菇成熟后同样会长虫。
误区四:“用银器可试出毒蘑菇。”
错误。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
误区五:“高温煮熟就没有毒了。”
错误。毒蘑菇的毒素稳定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无法消除毒性。
“凡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肯定有毒。”陈作红教授说,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这类蘑菇千万不能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