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意外,叫突如其来。
杨璟,黎平县九潮镇副镇长,名不见经传。却一下子成了网红:“副镇长雨中指挥抗洪,有人为其撑伞,架子太大”的一段小视频引发了舆情,一时指责如潮,副镇长“官架子”太大的质疑满天飞。
一把伞激起如此舆论波澜,让各方始料未及。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干部作风无小事,一点都马虎松懈不得。基层干部在第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点点滴滴、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仅通过视频看,在水灾面前,领导干部“被打伞”确实看不顺眼。而这把撑开的伞,恰好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指责、批评也就不足以为怪。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习惯让人撑伞、开门、拎包。云南某领导的鞋带松了,习惯性地把脚往前一伸,身边的人立马俯身为其系好鞋带。看看,这派头!显然,这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
习惯性的思维害死人。而这世界上,许多事总还有例外。
杨璟就是被冤枉的。
事实真相是,当日,杨璟正前往四寨村察看脱贫工作。途中,九潮镇突发暴雨,一处桥梁被大量的砂石阻塞,两条小溪汇集,水流湍急。有一辆小车要强行通过而被卡,水流越来越急,车辆随时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见此,杨璟上前指挥。由于当时雨下得大,杨璟未带伞,路过的陌生人见状主动为其撑伞。
很简单的事啊!怎么着就复杂起来而变味了呢?
有人抓其一点,断章取义,不及其余。看见风就是雨,拍摄小视频的就只看到了这样一个点:杨璟腆着大肚子,是有人在为其撑伞遮雨。从画面上看,是那么回事。而背后的原因不管不问也不说。随手一拍,网上一传。看的人当然也不知道内幕,只凭看到的,有这么回事啊!能不气愤?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来不会想起去多问个为什么,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有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推而广之。以为这年头这种事见怪不怪,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有些干部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是时间、地点不同,人物各异,表现有别。不用说,这杨璟八九不离十,好不到哪里去。深信不疑,批评、责怪,理高万丈。
有人借题发挥,借机发泄。这关于杨璟的小视频一出来,机会来了,杨璟不小心就被当成了话靶子。此时不说杨璟说谁?
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杨璟差点没被唾沫淹死。这样的事“一边倒”,当事人寒心,了解真相的人同样寒心。
本来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惜没有人去问。一任非议如同洪水般泛滥。
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理由去选择理解、原谅、包容,那样就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误会、隔阂,减少许多伤害。简单、草率总是容易冲昏我们的头脑,想当然,以为是,当然是,只能是,使得事情走向复杂,模糊了界限。
天要下雨,人要打伞。人之常情。
一般情况下,本来要自己打伞。领导被打伞给人的感觉当然不好,但是有些“例外”。杨璟是路过主动冒雨指挥救灾,有陌生人路过主动为其打伞。杨璟当时如若无其事悄悄离开,可能啥事也没有。但他看见险情挺身而出,这是有担当的表现。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干部,这种精神。而有人主动为其撑伞,这也是一种对别人自发的关心,很正常。不是拍马屁,没有任何目的。话分两边说,谁都是好样的。
一桩好事,就这样被弄得面目全非,为什么?问题在哪?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有些真相其实不可思议,眼见不一定为实。而头脑一热,过早地下结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想像的。
有人说得好,如杨璟这样,我一定会为其撑伞。
相信很多人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