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虽已是数九寒冬,但在三塘镇晓泉村却洋溢着一片暖意。衡阳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情系留守儿童,助力教育扶贫”正在温暖进行,刚刚履新的党委书记、中心主任郭建中,早早就赶到该村村部,将总价值17000元的儿童读物和文具亲手交到该村42名留守儿童的手中。随后,住保中心党委领导班子5人又带领着帮扶责任人,逐一来到该村65户贫困户家中,送上慰问金。
晓泉村,位于衡南县三塘镇西南边陲,距三塘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由于该村地属丘陵地貌,农户居住分散,且道路交通滞后。近年来,该村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剩余老幼病残留守在家。
去年5月,新成立的衡阳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振兴乡村”战略,正式定点对衡南县三塘镇晓泉村开展帮扶工作。中心组建了派驻村帮扶工作队,承担晓泉村36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07人的脱贫帮扶工作。
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的精准帮扶举措,切实有效保障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使61户贫困户189人成功脱贫。
教育帮扶
增强脱贫新动能
1月13日,活动结束后,郭建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送温暖,更应该要送志气、送信心、送文化,为晓泉村的脱贫致富灌注希望。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门,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本次活动即是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延续,更是落实教育扶贫方略的有效举措。”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面了解各贫困户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后,精准施策,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户内在动力,让贫困户达到“一超过、二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脱贫目标。帮扶责任人各自结对帮扶对象,实地了解核对贫困户家底家情,查看生产、生活、子女就业、住房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找准良策,增强脱贫内动力。
党建帮扶
注入脱贫新活力
“竹园片东塘组至竹园组长约1.5公里的通村公路还没有硬化,路况非常差,村民反映十分强烈;今年我们要力争尽快将此条道路进行硬化,这样整个晓泉村的路网就基本形成,村民出行就更加方便了。”在一条泥泞小路间,郭建中正带领着中心党委班子共同探讨着晓泉村未来的脱贫发展蓝图。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中心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听取驻村工作队情况汇报,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每月到村里走访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村集体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半年多来,中心结对党员进入贫困家庭累计达300余人次,结对帮扶责任人用于消费扶贫及个人慰问款达万余元,为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员干部的发展和培养,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仅要为当前的扶贫攻坚起带头作用,更要为之后的乡村发展,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郭建中告诉记者:下一步 ,中心将以“脱贫攻坚”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驻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双培双带”工作,充分发挥能人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注入脱贫致富新活力。
产业帮扶
实现脱贫新目标
产业即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也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但由于晓泉村属于丘陵地貌,农户居住分散,相对集中居住只有40%,分散居住达60%,以此无法发展大型产业,这也成为该中心在扶贫道路上一大难题。
在郭建中看来,产业扶贫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深度发掘晓泉村可致富资源。为此,中心党委班子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并结合该村实际情况集思广益,针对村发展现状,积极研讨村里发展情况,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晓泉村扶贫工作三年规划》《晓泉村2019年产业发展方案》《2019年晓泉村帮扶工作计划》《晓泉村2019年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计划》等。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扶贫攻坚发展政策机遇,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晓泉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将启动养殖场项目,同时待晓泉水库收回后由村参与管理,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未来的晓泉村,将在结合村内的有限资源的同时,计划通过产业和项目带动“造血”,赋予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把过去一次性帮扶变成长期受益,把有限的扶贫资金变成无限发展的机遇,也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村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