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第四季,广告商纷至沓来,舞美全新升级,周边环节越来越多,明星咖位也从主打“过气”到汇集热点。不过,观众似乎不太买账。截至发稿,《吐槽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评分分别是7.5、6.9、6.3、6.1,逐渐下滑。
流量明星能否成就一档脱口秀?
脱口秀主持人江小鱼对《吐槽大会》第四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硬着头皮看,中途差点睡着”,“李佳琦也许在直播间里很耀眼,但在节目现场的表演和反应是很无趣的”。
江小鱼说:“流量明星、热点人物,不是不能用,但首先要这个人适合脱口秀。观众想从脱口秀中看到的,是对现实生活一针见血的表达,否则,用流量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流量。”有趣的是,豆瓣上的确有一个“吐槽吐槽大会”的词条,评分高达9.0。
关于请流量明星上脱口秀节目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鲜榨戏剧”创始人李新说:“选择明星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他们是热点所在。做喜剧创作,一定要把得住热点。明星中也有特别有天赋的人,适合脱口秀舞台。”
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西江月说:“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有请全明星阵容的,明星能带来更多流量,看明星互相怼,观众很开心。也许明星说得没有专业演员好,但是利大于弊。”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四季的制片人张英婕坦言:“一档节目被广告商问到最多的,就是‘有没有热点和流量’。而在节目播出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李佳琦经常在热搜上,这对吸引观众进门肯定有帮助。”
张英婕承认,弊端也是存在的,“足够红的明星不一定足够契合内容,有的明星也许已经不红了,但经历很丰满,能够让观众记住。所以,节目会搭配着用,不会一集全部围绕热点,但也不会完全不要流量”。
“吐槽大会”成了“洗白大会”?
《吐槽大会》在第一季时,对明星的过气、抄袭、演烂片、主持抢话、唱歌跑调等都进行了犀利的吐槽,无心插柳,这些有“黑料”的明星,在节目播出后反而获得了观众的理解,俗称被“洗白”了。
发展到第四季,“洗白”已经成为一个规定动作——节目单辟一个几分钟的幕后访谈环节,让明星自己来解释那些“黑料”的真相,比如,李佳琦卖的不粘锅为什么粘了。
西江月认为,明星有“私心”很正常,想要宣传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
张英婕说,“洗白”可以理解为刷新观众认知,《吐槽大会》只是展示了明星的另一面。“在节目中呈现一个人的N多面是有价值的,给明星一个解释真相的机会。观众选择相信哪一面,那是观众的自由”。
江小鱼则认为,一档脱口秀节目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它的整体风格和所追求的价值观,“你应该敢于表达、敢于‘得罪’人。现在就很矛盾:一方面装着好像谁都看不上,一方面又每个人都要夸一夸。一个名为‘吐槽大会’的节目最后成了‘表扬大会’,号称犀利,实则苍白”。
观众审美疲劳是系列综艺的不归路?
观众口味越来越刁,为续作带来了不少负面评论,“老梗让人看不下去”“商业互吹没关系,好歹也要好笑啊”“给三星是为了情怀”……一档综艺节目走到第四季,评分下滑是必然趋势吗?
李新说:“《吐槽大会》刚出来时,形式和内容对观众来说都非常新鲜,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看高高在上的明星被吐槽,会很减压。到了第三季第四季,观众审美疲劳,觉得不过如此。”
“观众被吐槽文化影响了3年多,抛出去的料其实越来越猛,但观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这是一档综艺节目正常的生命周期。”张英婕说。所以,节目在追求更深入的东西,“搜寻一些有争议的名人,挖出他的真实经历,也许能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观众在看搞笑段子之余,如果还愿意吸取一些人生感触,就更好了”。
据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