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5年前,他带着810元钱离开祁东一中;35年后,他带着积攒的81万元回报祁东一中~~~
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5年前,他带着810元钱离开祁东一中;35年后,他带着积攒的81万元回报祁东一中
八旬老人“裸捐”设立读书报国基金
看视频,请戳这里
刘应辉老人重游祁东一中
刘应辉老人
  老人  祁东是我的“心灵故土”

  ■本报记者  周明韬   王   靖 

  2019年12月3日,祁东一中刚刚办好的基金账户,收到了第一笔81万元捐款。

  这一天,距离捐款人刘应辉老人的八十大寿,正好过去15天。

  11月18日,老人致信曾经工作过的祁东一中,决意捐出多年积蓄81万元,设立奖励基金,激励广大师生明“读书报国”之理,走“创新图强”之路。

  老人说,81万元捐款,一是他迈上了81岁,二是因为当年他带着810元钱离开祁东,如今千倍回馈。

  老人在信中动情地写道:“我捐献,不是因为我有钱,而是因为我一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惯性驱动,完成一名普通教师未尽的心愿,而是因为祁东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眷恋!我捐献,是因为在我心中追求的主义和信仰没有改变,是我作为一名曾在祁东一中支部党旗下宣誓的共产党员,又一次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的实践!”

  学生 刘老师改变了很多同学的命运

  “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成果丰硕”——这是学生们对刘应辉老人最“雷同”的评价。

  1965年,刘应辉从湖南大学毕业,来到祁东二中工作。1969年,他调任祁东一中。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缘就此展开。

  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学生李朝国1971年参加工作后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老师,您知道吗?您的一次家访,改变了贺国顺同学的人生命运。”原来,贺国顺因家里穷要退学,老人多次家访,打消了他退学的念头。毕业后,贺国顺招工到衡阳市,而那次招工的起点要求正是初中毕业。

  不止是贺国顺,谈起老人的故事,学子们滔滔不绝。

  由于特殊时代背景,1978年7月高考时,祁东一中有些很有潜力的应届学生未能考上大学,只能回到农村老家。但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当上老师的刘应辉,没有忘记心中的学生,没有忘记家长的嘱托。他通过书信、口信等方式,把当年落榜的重点班学生,一个一个叫回来插班复读。

  经过努力,当年有18名同学考上了中专或大学,改变了人生命运。

  周爱明是接到刘应辉的信返校复读的学生之一。他虽然没在老人带的班级,但老人依然非常关心他。考虑到他家距学校较远,加上个性好动常常管不住自己,老人就让他住到自己家——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生活兼办公用房,严加管束。

  “当时我跟老师的儿子分别睡上下铺。”时隔40年,周爱明对当年的情景仍念念不忘。1979年,周爱明顺利考上重点大学,现在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

  他感激地说:“没有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一辈子我都把他当父亲对待。”

  除了周爱明,还有高7班的刘树生、高10班的刘春花、复读班的彭柏元等,都是接到老人当年的书信,才回到祁东一中,复读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在祁东一中任教15年,老人所带的每届班级的学生都非常优秀。学生贺安生在1978年9月19日给老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您来到我们高25班,经过您的努力,让一个‘乱班’一跃为‘先进班’。您如兄如父般严格要求我们,又如慈母般关爱我们……”

  严师出高徒,老人门下人才辈出:有中国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李强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电力神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周春林,北京海军总医院将军级医生李鸣皋,衡缘集团董事局主席何秋生,湖南省地质探勘专家贺安生,大学教授张少华、周小平、唐民安等。

  在给祁东一中的千字长信中,老人深情地写道:“我出生在广东,历练在祁东。祁东是我难以忘怀的‘心灵故土’,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

  在老人18万字的自传《有雨也有晴》中,他再次呼喊:“祁东是我心灵的故土,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祁东让他如此眷念?因为学生们的情谊让他无比温暖。

  由于老人的父亲曾任国民党少校军需官,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歧视和屈辱,甚至被打断了肋骨。至今,他的胸前还残留着肋骨突起变形的伤痕。

  老人虽然遭遇不幸,但也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情谊。在最艰难的岁月,有人敲开他的房门,提醒他赶快出去躲一躲;有人从门缝里给他塞纸条,上面弯弯扭扭地写着:今晚有人要抓你坐水牢。学生周南生、周长明,同事陈梅村,同事蓝正兴的母亲,同事黄炳粦的父母,还有不知名的学生家长都曾冒险收留他,多次帮他躲过了武斗,逃过了水牢之灾……

  老人还回忆:“我的孩子来到人间穿的第一件衣服,就是学生家长一针一线缝制的。大家对我太好太好,待我亲如手足。”

  1979年,远在长春读大学的贺安生,特别托付他的父亲带着生日礼物,送到祁东一中为刘应辉庆祝40岁生日;1983年,老人出差长沙,周爱明请他到高档酒楼叙旧,感谢师恩;1989年,唐翠媛专程从衡阳赶到长沙,为老人祝寿;2013年,肖正元多方联系,找到了老人,邀请他和爱人参观他的创业基地,并陪同他们到内蒙、延安、西安等地游览,报答老师当年垫钱为他交学费的恩情……

  捐款  省吃俭用的积蓄

  1984年,因教学成绩突出,刘应辉调到长沙一所高校继续任教,直至退休。虽然离开祁东35年了,但他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对第二故乡的感激之情呢?

  2015年,老人因病在长沙住院。病榻之上,他向专程从中山赶来探病的周爱明首次袒露了心声:想在祁东一中捐资助学。这个愿望在他心中酝酿了四年,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实现。

  2019年10月19日,高28班学生毕业41年后重聚祁东一中,老人受邀参加。校长傅三元介绍:“近几年来,祁东一中始终‘低进高出,后发赶超’,在生源基础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从‘抓高三’向‘抓三年’转变,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考成绩。尤其是2019年,刘朝伟同学以678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祁东一中丰硕的教学成果及师生们“蟾宫折桂,舍我其谁”的必胜信念,深深打动了老人,更加坚定了他捐资兴教助学的决心。

  2019年11月18日,在女儿刘宁静为他操办的八十大寿家宴上,面对前来祝寿的20多位学生和无法拒绝的礼金,老人只好把那封《感恩祁东,不忘一中》捐资助学的公开信念给大家听。然后,他把这封信正式寄给了祁东一中校长傅三元、书记陈吉光,表达了他的心愿。

  实际上,老人一家经济并不宽裕,每一分钱都是节省出来的。他的老伴张玉莲告诉记者:“老头子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连当年他出差北京,吃的菜都是随身带着我给他做的榨菜,晚上则睡在出版社的地下室里,节省得很。”

  刘宁静对记者表示:“我感受到了师兄师姐们对我一家的关爱,见证了我爸爸与他们非同一般的师生情怀。我尊重他的选择!”

  陈吉光介绍,受老师的义举感动,学生纷纷解囊资助奖励基金。在老人生日宴当天,认捐总金额便达到了100万元。这些钱,将用于奖励祁东一中创新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和读书报国、成绩优异的学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八旬老人“裸捐”设立读书报国基金
衡阳晚报版面三A03八旬老人“裸捐”设立读书报国基金 2019-12-04 2 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