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吃得健康,首先了解GI值
有关食物与血糖的关系,大家要了解的一个指标是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英文缩写为(GI)。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指摄入某种食物(含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2小时后升高血糖浓度与摄入50克葡萄糖或白面包血糖升高的比值。以此,GI分为高血糖生成指数(GI>75)食物,中等血糖生成指数(55≤GI≤75)食物,低血糖生成指数(GI<55)食物。GI值是衡量进食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简单来说,GI值越高,升高血糖得越快。
经常吃低GI饮食,血糖水平降低,尿c-肽(胰岛素分泌指数)减少,可以达到改善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能力。
同样是煮饭,GI值不同
血糖生成指数(GI)受食物的品种、加工与制作过程等影响。不同食物GI不同、同一种食物加工研磨的粗细程度不同、不同的烹制时间、加水量不同,GI也大不相同。
以主食为例,选用不同品种的米麦煮饭、煮饭的加水量多少、烹煮时间的长短、烹至熟食的烂、软、硬度对饭后升高血糖的速度与幅度是不同的。如摄入等量的玉米、荞麦、大麦等粗粮杂粮后血糖升高的值低于摄入白米、白面血糖值。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摄入燕麦、荞麦、玉米等全谷物低GI食物,其在肠道消化缓慢吸收少,葡萄糖进入血液的峰值低,下降速度平缓,减少整体胰岛素需求,有助于控制血糖,同时减轻了胰岛的负担,保护了残存的β细胞,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饭吃多了,会“透支”胰岛功能
米饭中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100克粳米含有70克碳水化合物,吃的主食在胃肠道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被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刺激人体胰腺中的 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如“一把钥匙”打开我们人体的肝脏、大脑、肌肉等细胞膜的“门户”,血糖进入细胞中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人体需要的能量ATP ,使心脏跳动、肌肉收缩、大脑、肝脏,多余的葡萄糖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肌肉组织中,此时人体的血糖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而当米饭吃的过多,胰岛素分泌随之增加,但长期如此下去,胰腺中的β细胞加班加点地工作,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长期持续对胰腺中的β细胞的透支使用,则随年龄增加,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另外肝脏储存肝糖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吃过多的米饭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化为“占地面积最小” 的脂肪储存于肝脏、腹部、皮下组织等,发生脂肪肝、肥胖、高血脂风险的几率增加。
由此,我们说,米饭食用量应固定,不可过多食用。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版)提出糖尿病病人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如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为低GI食物,其供能比可达60%。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主食,主要有日常吃的米饭、馒头、面包等,一般根据个体情况,量体制订其摄入热能及主食的摄入量,平衡膳食,摄入多种食物,防控糖尿病,从一餐一饮做起,最终目的使血糖维持在适宜的浓度,减轻胰岛负担,防治或减少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