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出生的邝国庆,是一名标准的衡阳“老铁路人”。
邝国庆出生前,父母一直为他的取名犯愁。出生几天后,就是新中国的15岁生日,游行欢庆的锣鼓声传到医院病房,母亲看着襁褓中的他,顿时“灵光一闪”,便与父亲商量,给他取名“国庆”。
由于“国庆”这个名字,邝国庆每年国庆节都会收到很多同学朋友的祝福。渐渐地,他就把国庆节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生日。
1984年,邝国庆从学校毕业后,便被分配在衡阳火车站工作,35年来一直“战斗”在铁路运输的第一线,曾担任过衡阳火车站的党总支书记,还养成了手写春运日记的习惯。被同事称为“春运书记”,被同学戏称“春运班长”,亲眼见证了衡阳铁路35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邝国庆回忆称,35年前,当时像春节等节假日增加的临客列车并非全是传统的“绿皮车”,很多都是由货运棚车略加改造而成,每趟车“人如货,密如麻”,旅客自带凳子或者铺几块草垫席地而坐,车内的环境可想而知。而那时,从衡阳到广州,要坐十七八个小时的火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衡阳百姓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对铁路出行有了越来越高的期盼。邝国庆作为一名铁路人,35年的工作中,他看到旅客带行李的方式从肩挑背扛到手推滑轮箱;餐饮从自带干粮到火车外卖;上车方式从一哄而上到自觉排队;乘坐的列车从绿皮车到高铁……他强烈地感受到,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越来越高,雁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如今,衡阳的临客列车从过去的货运棚车发展到现在的高铁;从过去的一座客运站一座货运站发展到现在6条铁路纵横交错,5座高铁客运站和3座普铁客运站;从过去的“挤、闷、热、吵”的乘车环境变成了网络购票、“刷脸”进站等个性化乘车体验,这无一不体现了铁路多年来的变迁,也从侧面反映了衡阳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