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班和做作业
成为主旋律
报告指出,家长们的“剧场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到被课外班裹挟的竞争中,而儿童校外生活“影子教育”的痕迹,使孩子们的童年负担越来越重。44.39%的儿童或家长认为参与课外班是为了“提高成绩”,32.83%为了“掌握知识”、21%为了“掌握学习方法”、17.81%为了“培养学习习惯”等。
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周末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暑假期间,“学科辅导类”的课时仍然最多,平均为15个课时,其次为“体育特长类”,平均12个课时,而文艺类和科技兴趣类则分别为10个课时和6个课时。
同时,报告指出,平均每个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分配中,在周末,虽然占据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最多的事项是外出游玩,占时116.20分钟,但与做作业总时长差不多(115.85分钟)。在上学日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做作业(包括学校作业、课外班作业、家长布置的作业、其他作业),占时87.85分钟(近一个半小时),其中,除了学校作业平均占时62分钟,其它作业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半个小时。课外辅导班和做作业成为了儿童们校外生活的主旋律。
2
不同学段儿童校外生活不同
从每个年龄段来看,校外活动的时间都有所增加,每个年龄段所参与的活动类别的占比,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但孩子玩耍、旅游、社会学习等活动的时间也逐渐被“做作业”给挤压,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幼儿园儿童的校外生活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睡眠时长为9小时47分钟,室外活动时间为48.31分钟。
小学二、四年级是一个过渡时期,做作业代替外出游玩成为这一阶段儿童在上学日占时最长的校外生活事项,尤其是四年级儿童的学校作业时长达到60.51分钟;在周末,外出游玩时长虽然相对于幼儿园有所减少,但仍然排在首位。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分界点,外出游玩、阅读、家庭劳动、社会学习等多项校外生活事项时长都达到顶点。
初中段校外生活则主要围绕学业展开,他们到校时间最早,但离校时间最晚,在校时间最长。初中生放学后,做作业时长最多,占时123.96分钟,自由玩耍时间最少,占时18.60分钟。
3
睡眠时间减少
调查显示,上学日,幼儿园平均睡眠时长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为9小时13分钟;初中为8小时。儿童睡眠低于10小时的比例,在幼儿园阶段为54.04%;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8.30%,其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76.93%(二、四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5.49%,六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9.57%),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80.78%。
4
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变长
无论是上学日还是周末,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在20项校外生活事项中都排在前三名。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4分钟。其中,利用电子产品学习的时间为13.90分钟,看抖音、动画片进行娱乐的时间为16.60分钟,玩网络游戏、进行网络聊天的时间为12.75分钟。儿童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更长,平均为96.27分钟。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已经跃居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
本书由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编撰,通过典型城市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全国10个城市近15000名城乡儿童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