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西华门、东华门、端礼门、正殿巷,这些昔日见证桂王府皇室气派的老地名消失了。后宰门、黄青巷、吉祥街,这些老地名幸存了下来,透过一块块不起眼的路牌,一条条或宽或窄的老街巷,默默地讲述鲜为人知的王府秘闻,刻录下珍贵的“王府记忆”。
后宰门:
实为厚载门,乃桂王府北门
历史上,和平北路与司前街交会处是明桂王府的北门。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王府规制,各地王府北门本都应称作广智门。但各地王府均参照北京、南京皇宫,将北门习惯称作厚载门,衡阳自然也不例外。
厚载,来源于《周易》坤卦。北门属阴,为坤、为地,《彖辞》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辞》又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有意思的是,很多明代王府也将厚载门俗称“后宰门”。如,西安的秦王府、武昌的楚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济南的德王府、青州的衡王府、桂林的靖江王府等等。可见,这并非衡阳一地独有的现象。
有观点认为,古代王府的衣食供给都从北门通过,所以称为后宰。在衡阳,有人认为后宰门是因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时设立专管皇室衣食宴飨的后宰机构得名。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高大上的王府城门似乎成了杀猪宰羊的所在了。
“这显然是一种谬论。”戴述秋认为,衡阳的后宰门与吴三桂没有关联,人们把“厚载门”俗称“后宰门”,很可能是因为语音上的误读。在衡阳方言中,“厚载”与“后宰”同音,加上人们以讹传讹,以致谬误至今。
不过,在南京还有另一种说法。明代南京皇城同北京皇城一样,均有北安门,因犯错从北京被贬到南京的官员和太监们,将南京皇城的北安门也称为厚载门。后来,由于明武宗正德皇帝名朱厚照,他的堂弟世宗嘉靖皇帝名朱厚熜,世宗的儿子穆宗隆庆皇帝名朱载垕,厚载门接连犯了三个皇帝的圣讳。于是,南京的“厚载门”改为“后宰门”,既取同音,又有主宰万物之意。在讨论全国各地厚载门/后宰门真实来历的时候,这个解释似乎都可以说得通。
奢华宏大的桂王府,对老百姓来说并非好事。横跨了大半个衡州城的桂王府被夷为平地后,老百姓迅速占据王府故地,人流、物流聚集,立即成为繁华的街市。后宰门,便也就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后宰门街、后宰门市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平北路的后宰门集贸市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集贸市场,“货摊零担盈街,酒店饭铺相连,生意兴隆”。即使到了今天,更名后的后宰门农贸市场依然喧闹繁华。
黄青巷:
原名王亲巷,桂王戚族聚居地
在今中山南路西面,通往马嘶塘的地段,有一条长210米、宽仅3米的狭窄小巷,叫黄青巷。对于它的来历,1986年版《衡阳市地名志》是这样表述的:“巷内原有一黄姓缙绅的公馆,叫黄公巷,后讹音为黄青巷。”
戴述秋认为,这同样是一种误读。据《清泉县乡土志》载,在明朝此巷不叫黄青巷,而称“王亲巷”,乃“桂藩戚族府第在焉”。
“当年这条街巷整日车水马龙,流光溢彩,是何等的繁华而显贵。”戴述秋感叹道,曾经的繁华闹市于今竟然这么狭窄而冷清,正所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祥街:
原名吉祥所,王府未成丁“小口”死后在此发丧
沿蒸阳路东侧,南起先锋路、北接解放路的这段人行道、绿化带区域,是为吉祥街。此地曾经有吉祥巷、吉祥祠,后在蒸阳南路改造过程中消失,如今仅有吉祥街之名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衡阳市地名志》记载,吉祥巷因吴三桂在巷侧建天后宫,希望天后带来吉祥,故名。但据戴述秋考证,这条小街巷,与吴三桂的关系并不大,而是因桂王府在此设立吉祥所而得名。
有研究资料指出,吉祥所是明清皇宫、王府收藏棺罩、绳、杠及寿木的地方,又称之为吉安所,取“吉祥安葬”之意。王府的吉祥所设立在西边,王府里的服务人员,如妇差、使女、散差太监、护卫人员等病危都送到吉祥所治疗养病,但不能办丧事。王府姬妾和未成丁的“小口”(未成年王子王孙)死后,多在吉祥所发丧。
桂王府被毁后,人们在吉祥所建造了吉祥祠,并渐成街市。“吉祥”这个美好的字眼寄托了古人对生死轮回、荣登极乐的期待,也为城市历史蒙上了一层真实的“伪装”。
桂王府是明代湖广行省最奢华的王府
戴述秋
明崇祯十年(1637)农历二月初八,也就是新建的桂王府刚刚竣工后的第二年,徐霞客在考察完衡山南岳后,来到了衡州府。据《徐霞客游记》记载,他是从回雁门入城的,“经桂府前,府在城之中,圆亘城半,朱垣碧瓦,新丽殊甚。前坊标曰‘夹辅亲潢’。正门曰‘端礼’……”这次徐霞客虽未能进入桂王府,但从王城外寥寥数语的记载中,足以窥见这位高高在上的王爷虎视眈眈地监守、控制全城局势之一斑。
据文献记载,新建的桂王府完全依照北京故宫的规制,按“左祖右社、前朝后廷”的布局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这座庞大建筑群位于衡州府城正中,南北竖向,呈长方形。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七进,将王府内部分为“前朝”和“后廷”两大部分。 “前朝”是桂王爷举行大典及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其建筑主要有前殿承运和后殿存心两座殿堂各7间,川堂5间,围廊82间,承运门1座,其中又以王府正殿承运殿为最大。这座宏伟而壮丽的木结构殿堂,建在汉白玉砌成的三重台基上(亦称露台),大殿正中几根巨柱直插殿顶,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殿内外装修极为绚丽。所有建筑屋顶全部覆盖青色琉璃瓦,“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这种建筑形制和规格与故宫太和殿几乎没有两样。
至于“后廷”部分,那是王府的后半部,为王爷、王妃和世子们居住、游玩及日常生活的地方。中轴线上有寝宫前后殿两座,每座5间,川堂7间,围廊64间。其两翼分列着东西三小宫以及书楼、书堂、世子府、典膳所、禄米仓、承命司、护卫所等建筑。王城东北角建有家庙一幢,西南隅建有社稷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坛。距山川坛不远处建有吉祥所(即今日吉祥街所在地)。寝宫西北角有王府后花园一座(位于今三眼井和菊花园一带),园内设计美妙和谐,建造精巧别致。
这位号称“亲藩乐善”的王爷,为了修建这座王宫,曾从当时衡州府所属一州八县强征数千名夫役和上千名工匠;除拥有上万顷庄田外还在正赋基础上每亩再加征藩府营邸银一钱三分五厘;湘江衡阳段盛产鱼苗,沿江两岸有鱼舫数千厢,“每厢催银一两,为桂藩供用焉”(见《徐霞客游记》)。建造王府需要采集大量的名贵木材,曾派出民伕远赴粤赣等省及本省永、郴二州各崇山峻岭中去伐运。所需石料多釆自耒河内百里之相公堡一带。建造的砖瓦以衡阳南乡硫糍坑(今衡南县硫市镇)和东阳渡北岸两处硫璃厂烧制为主。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历经两次大的修建,其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它是衡州人民非凡智慧和血汗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