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喇叭”,很多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不陌生。“30多年前的农村几乎没有电视,大家都是通过大喇叭收听新闻、获取信息。电视普及后,大喇叭就用得少了。”就在最近,山西长治市上党区北呈乡16个行政村的大喇叭再次响起,成了热议的新闻。
农村大喇叭再起响起,喊出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勾起无数人的回忆。笔者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大喇叭可活跃了,每天早晨准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午、晚上则播放一些歌曲、戏曲。村干部还时不时地通过大喇叭传达上级的通知,安排相关工作。有时,谁家夫妻失和、不孝敬父母,村干部就会在大喇叭里批评教育一番……彼时的大喇叭是一根纽带,是村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把村里“喊”得热热闹闹,也喊出了村里的凝聚力。
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很多地方的农村大喇叭渐渐地安静了,不再播新闻,不再放歌曲。尽管人们的日子还是一天一天地过着,但总觉得村里不太欢快热闹了。尤其是,现在很多村都是留守老人或留守儿童“当家”,即便是一些年富力强的村民,也可能因为忙于劳动、打工没有多少时间看看新闻。
因此,农村的大喇叭还应该“喊”起来,还应该重新占领宣传教育的阵地。大喇叭的回归符合村民的意愿,符合加强农村组织管理的需要,也符合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农村大喇叭的建设、管理成本并不高,却能发挥大作用,能够简洁明快地宣传讲解国家的土地改革、机构改革、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政策,通报农民关心的大事小情,能够高效组织村民开展相关工作,能够增强村民的集体感、归属感,营造和谐生活的氛围。实际上,一个村就是一个“群”,大喇叭就是“群主”。“群主”活跃了,“群”才能热闹,才能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才能成为一个学习教育、互帮互助、促进生产丰富生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