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在乡下,他每一次回家看父母时,都要提前一天把车开到洗车店去洗一洗。
我有些不解,因为他的家乡路况虽好,但毕竟在乡下,洗好的车肯定会有不少灰尘,按照常理,应该是从乡下回来了再洗才对。
面对我的疑惑,朋友说出他这样做的原因——
他的父母虽然年岁大了,但在父母眼里,他永远是一个孩子。对孩子的牵挂是父母一辈子的事业。有一次他出差回来,没有及时洗车,开着满身都是泥污的车,穿着出差的衣服就回去了。结果父亲看到他脏兮兮的车,看到他不是太整洁的衣物,看到他的疲倦……开始担忧他是不是工作太累了,是不是不太顺利,是不是两口子闹了矛盾……无限的担心,变成了不时的电话询问。
这件事情出来后,他有了反思——
他知道,孩子的细节就是父母观察你生活工作状态的窗口。作为儿子的他,也是一位父亲。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小学,每一次他会习惯性地从儿子的神态中去解读儿子一天的心情和表现;儿子开始寄宿到学校后,每一次回来,他都会从儿子的外在表现读出其在校的状态;儿子参加工作后,发过来的视频、照片,回家过年过节时,所有的细节都是他了解儿子工作生活状态的信息点。
推己及人,他的父母其实也把这些细节,变成接收对他工作生活状态分析的信息源。这些信息,如果让他们读到了喜讯,他们会欢心;如果让他们读到了不安,他们会担忧……
朋友的故事,给了我对回故乡以新的认识。
关于回故乡,有人说,如果不是衣锦还乡,那么就一切都不必讲究。
的确,留恋故乡,是所有人的情怀。衣锦还乡,是所有人的梦想。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帝王将相。
即便是衣锦还乡这个成语,也始于一代枭雄项羽。
据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所谓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地。但身为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的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在否决了这一决议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
项羽的这一感叹,由此引出了成语——衣锦还乡。
其实不仅是一代枭雄项羽希望衣锦还乡,即便是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之刘邦,同样也喜欢衣锦还乡的感觉。而且还因为衣锦还乡的喜悦,留下了一首只有三句话,却流传至今的经典诗歌。
公元前196年,此时已经60岁的刘邦,击败了英布。这个英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彭被杀后,英布心生畏惧,遂于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刘邦带兵收拾英布回归都城长安的时候,途经老家。此时的刘邦自然是衣锦还乡。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此时出身农家、已经48岁的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却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见陈胜、吴广起事,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经过7年多时间艰苦卓绝的战斗,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从泗水亭长这个最多相当于是个村长的临时干部,到皇权在握的一代帝位,此时的刘邦率领部下浩浩荡荡回到家乡,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豪情满怀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出了在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一首诗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解读,刘邦的表达是这样的: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虽然这首古诗只有三句,在文学史上非常罕见。但是这首古诗当中却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蕴,再加上特定历史背景的加持,更加凸显出了这首古诗的价值。因此,虽只三句,却流传至今。
刘邦的衣锦还乡是荣耀的,但我想,如果没有这首《大风歌》的问世,很难会有史书对他衣锦还乡有详细的记载。
因为帝王将相衣锦还乡之事很多,但历史记录下来的不多。
帝王将相衣锦还乡都没有多少记录,更别说一些凡夫俗子了,因为衣锦还乡只是你自己的感受,在外人看来,仅仅是一时的谈资而已,很快就会慢慢被人遗忘。
衣锦还乡总有高潮,高潮过后归于平常。
因此,我们虽然盼望有衣锦还乡的时刻,但更多的时刻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一次次回家探亲。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业有成、事业发达,也盼望子女能衣锦还乡,为自己增光添彩。
但做父母的都清楚,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哪有那么多风风光光的时刻,多的是平平常常的时光。
儿行千里母担忧。
平平安安才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
父母最希望从子女身上读出的是,你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开心健康!
如果你回家时所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息,就可以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无忧无虑。
为了父母的安心,为了父母不操心,我们回家时,不是非得刻意追求衣锦还乡,但一定要体体面面回家,不应该不修边幅,让父母从中读出不安。
因为不让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地生活,就是我们的孝顺。
所以,我们每一次回家,不必去追求衣锦还乡的风光,而应该做到让父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