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端午将至,弟弟从远方寄来节日的礼物——黄糖、粽子、茶叶、咸鸭蛋等等。打开礼盒,还有一艘精致的模型小龙舟。红色的船身、浅绿的河水、船舷两边每侧六位划船手在奋力划水,船头的号子公,右手击鼓、左手振臂、张口呼喊着节律,就连扎在头巾上的黄飘带飞扬,都栩栩如生。看着这艘可爱的小船,我的回忆随着小船慢慢飘远。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几天,乡亲们相邀去“落花山”采粽叶。那里的粽叶又宽又大,包出的粽子,既带粽叶清香,又隐隐透出花香。相传,天上的花仙子,手持花篮飘飞,来到一处秀美的山峦,因迷恋此处景色而忘形,将篮中鲜花倒出,撒落到山坡上,故得名“落花山”。附近的乡亲们也得到仙女的恩赐,不但一年四季都可赏如画美景,而且每年都可吃到落花山粽叶包的“花香粽”。
到了初四的傍晚,母亲就会约上妯娌们一块儿包粽子。每一片粽叶都在井水中刷干净,晾干;采来棕榈树的枝叶,撕成细条;淘好的糯米,滤出水分,用木桶装着提过来。大家齐动手,一会儿粽子就包完了。
大伯家的锅最大,定点到他家去煮。放上半锅水,等水烧开后,再每家把包好的粽子放锅中,煮上一个小时,粽香就飘满整个村子的夜空。
初五的清晨,母亲起床会比平时更早。她挑着一担大木桶,怀里抱着一个瓷坛子,嘱我拿水瓢快点跟上。井边凉风习习,空气中带着清爽。井水清澈见底,透过朦胧的晨光,可见从井底涌出的几股水流,灵动活泼。井旁的稻田更是一片生机,远处“呱呱呱”几声蛙鸣;近处“唧唧唧”,蟋蟀在伴奏和弦混音;几条小泥鳅也来凑热闹,在稻田的小水沟中,把尾巴当做欢迎我们的彩带,使劲地摇,摇浑了稻田的小水沟。
母亲放下木桶,用瓢舀了一点水,晃动几次再倒入稻田。几只小泥鳅更欢地搅起水花,躲到泥浆下。母亲递来小半瓢水,示意我喝下,接着她自己一口气也喝下一瓢水,然后把瓷坛装满。
小时候,我最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我问母亲,端午节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母亲一一为我解释:端午节清晨喝水,能排毒,一年不长痱疖;用瓷坛装端午水做泡菜,不会变质;今天担回家的水,煮饭煮菜格外香。母亲还要连续挑回两担水。我又有疑问:全村这么多人挑水,每户都挑几担,井水会干涸吗?
“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母亲意味深长地回答。
担完水放下木桶,母亲又匆匆忙忙去小河边采两束“荆条”插在门楣上。之后,母亲走进厨房,从坛子中掏出几个咸鸭蛋,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上面放置圆形的小篾搭子,把昨晚煮好的粽子摆放好,等到灶膛的火苗烧旺,厨房的空气中飘满粽香。
过一会儿,一桌丰盛的家常菜,把节日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红皮独蒜头煮红苋菜汤,能解百毒;咸鸭蛋切开成两半,吃了能耳聪目明。金黄油亮的黄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家乡有句谚语,“端午节吃了黄糖,胃不难、心不慌”。酒是端午节的必备,男人们都会喝几口黄糖泡酒,据说能提升元阳之气。大人们再用雄黄朱砂调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个“王”字,祈求孩子一年平安无灾。棱角分明的粽子,当然必不可少,全家人围在桌旁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端午节的主题。
二
爷爷曾经教过私塾,他早早对我讲述端午节的风俗和屈原的故事。那时我才几岁,虽然不能准确理解骚体诗的含义,却有几句刻在记忆深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爷爷对端午节的准备工作,时间更长,长得要从“笋龅牙”的二月说起。家门口的长出春笋,刚露出尖尖角,没几天就拔得比房子还高。笋壳包裹不住春意,她抖落外衣,伸出优雅的枝条,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爷爷用竹篮装起捡来的笋壳,把一个个卷着的筒状抚平,放到猪圈旁的屋檐下,用土砖头压着,等笋壳又平又干了,爷爷就会用笋壳编草鞋。爷爷编的笋壳草鞋防滑、平稳、舒适、耐穿,是端午节上山采草药的必备。
家乡有个美丽的传说:药王祖师每天上山采集灵药。端午节这天,祖师爷因黄糖泡酒喝多了,醉卧在山间的小路上,等山风吹他醒来时,采满的药篮已空空如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长满了他采的各种灵药。所以,每年端午节这天采的草药,药效最好。
端午节吃过早餐后,爷爷穿着笋壳草鞋,背着竹篮,手持砍刀,一路披荆斩棘,带着我去山上采药。山坡上、田埂上、小溪旁到处都是草药,一小会儿功夫,就满载而归。艾叶、荆芥、薄荷、紫苏、石菖蒲等等,都是爷爷的治病仙草。我把它们摆放在地上分类,然后用稻草扎成小捆,挂在屋檐下晒干,以备需要时用。
石菖蒲比较特别,它乳白色的茎一节节的,形状像竹子的根,只是型号不及竹根十分之一大小。茎上长出几根青绿色的长叶,叶上的脉络又是茎的白,像镶嵌玉丝条,颜色的反差很大,惹人喜欢。爷爷摘下石菖蒲的叶,扎成捆挂着晒干。把石菖蒲的茎,切成一段段小疙瘩,像一粒粒圆柱形玉石,然后用针线穿成一串串。红线穿的石菖蒲项链、手链,带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小手上,煞是好看。据说这款石菖蒲项链能避瘴气、防疫痢、治暑湿。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在那贫困的年代,物资紧缺,长辈用这自然界的石菖蒲把爱穿连成串,守护着孩子们。
端午节这天,经过一番侍弄,每家每户都美美地挂着各式各样的流苏,房檐下、窗户上、柱子上,都被青葱的绿色妆扮,像充满魔幻的童话世界。
三
粽艾飘香的节日过得真快,很快又到傍晚。晚风徐徐吹过,河边的柳树扭动着腰肢,翩翩起舞;树上的蝉鸣,一阵接着一阵,不知疲倦地在风中飘扬;远处放牛的牧童,头顶着荷叶帽,手执一根柳条,在大水牛的身上划过;近处的鸡鸭,叽叽喳喳、不守纪律,结伴回到鸡圈。夕阳被黄糖酒醉红的脸,渐渐要滑落地平线以下时,母亲又开始忙碌起来。从墙上收起晒蔫了的艾草和石菖蒲,放入锅中,加入清晨挑的井水,武火速熬。我在灶膛前添加柴禾。
插在门楣上的荆条和艾草,经过一天的晒烤,已经柔和地耷拉着头。母亲像一位调配专家,把它们合成一小捆,分别握在两只手中,从屋里往屋外,左右交替,在空中一路平扫而出,口中念念有词:“五月五日端午节,虫羔蚂蚁听我雪(说),快快飞到山里切(去),不要留在房里歇(睡),如不听话快飞走,荆条艾草抽你出脓和血。”
每间房子,从角落到门口,都经过母亲手持仙草空扫和叨念。她那专注的神情,像是教化蚊虫的顽愚:别在家里叮人,快回到山上吸取露水。
等烧好草药洗澡水,母亲便开始张罗孩子们洗澡。焦黄色的长柄竹筒,是为孩子们分开草药水的工具。舀一半草药水,一半清水倒入洗澡盆。母亲用食指和中指,伸入水中搅动,专注地试探水温。待水温合适时,孩子们就光着身子跳下水。浅绿色的水,像一层绿色透明的薄纱,拂过孩子们藕白色的身体,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分不清是草药本身的香味,还是母亲手上的草药香味?
母亲的手背十分粗糙,似乎被岁月刻出一道道纹路,可在我眼里那是最美的手。她的手心也长满了老茧,像一颗颗按摩珠,老茧并不影响母亲为孩子们搓背的舒适度,反而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轻轻地传遍全身,更有一种清香在母亲搓背的手心传来,一阵比一阵更浓更暖。这算是最早的药浴,是我记忆深处的臻品。
四
父亲细碎的脚步声让我收起自己的走神失态。看着笑得天真却眼神混浊的老父亲,我心中感慨万千。儿童节刚过完,父亲智商越来越退化,像个三岁娃娃,吃喝拉撒都要及时引导。忽然明白:为什么儿童节过后就是端午节?为什么父亲节和端午节相隔不久?原来是让父亲三个节日连续过。
这几天他总在翻挂历,我知道他是掐着指头在算端午节的日子。他可能忘了自己是父亲,也忘了父亲节,却对端午节记忆深刻。
为了稳住父亲的智商,延缓衰退,我下班回来从来不掏钥匙,在门外喊父亲,等着他开门。我最喜欢看他打开门后满脸的成就感和喜悦。
提回一双软底鞋子,是我买给父亲的节日礼物。一生勤劳的父亲,双脚走过无数困难险阻,踏过一路艰辛,今天终于能舒适安稳地生活,我想让他的脚也轻松地放下负担。可是,他却忘了曾经的苦难,也不明白现在的幸福。父亲把鞋子放到一旁,不感兴趣。又打开端午节礼盒,看到有吃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咸蛋、皮蛋、黄糖,每个小包装都掏出来,撒得满地都是。我蹲到父亲面前,正要责怪他弄得太凌乱,却见这张曾经严厉的脸上,噙着满目的泪水。父亲的手轻轻抚摸这些小包装,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或许他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又或许是忆起没给孩子们的童年弄上丰富多彩的过节食物。此时,我已走不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可我知道,一定是有一件东西触动了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泪如涌泉。
父亲老了,额头被岁月凿出一道道皱纹,眼神被世事折腾得失去光芒,光阴也敲走了他的牙齿。可是,不管岁月改变了什么,我总会发现,一些遥远的记忆碎片刻在他的心里,时不时冒出父亲脑海。
父亲似乎又想起什么,侧过身子从裤兜里掏出手机递给我。
“今天中午有个电话没接到,你查看是谁打来的?这快过端午了,我崽会打电话来。”父亲喃喃自语。
我翻看手机,真有弟弟的未接来电,还有两条未读信息。
“老爸,节日快乐。打您电话没接,您是地下党的上线,只有您能联系到我。我估计您也不会看这条信息,就让姐读给您听。小时候您送我一艘帆船‘乘风破浪’,让我出去打拼;现在我送您小龙舟‘百舸争流’,自己却不能回来,原谅我没能陪伴在您身边。老爸我爱您!今晚微信视频聊,再祝您端午节安康!”这是弟弟给父亲发来信息。
“又到端午节,又闻粽艾香……”紧接着,下一条是湖南移动的节日祝福语。
我一边读,一边抬起头看父亲,他已在擦拭泪水。而此刻,我看见他的眼眸却非常清澈透亮。他听懂了亲情,读懂了爱。